林兆华的心理剧舞台 ——《哈姆雷特1990》与《理查三世》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uxiaoshen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逝世至今已经有四百余年,而“莎翁”之名及其作品对当今文人及社会仍有着厚重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导演生涯中创作了许多大胆前卫的舞台作品,在挖掘戏剧主题的同时,打破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及不同艺术形式间的界限,实现戏剧在中国舞台上的创新。林兆华执导的莎剧《哈姆雷特》与《理查三世》分别于1990及2001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其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以“空”意“无穷”的艺术观念,更将光影声乐等多媒介融合于舞台,为其当代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与美学体验。目前学术界对于林兆华导演执导的作品分析多着眼于其创新性的戏剧形式,而对与之相辅相成且深远的文学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探究稍有不足。本文从莫雷诺的心理剧概念方法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为理解莎剧《哈姆雷特》与《理查三世》以及林兆华执导的两部改编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一再延宕,理查三世在夺权之路上逐渐失去自我,二者生活在他人建构的时空概念中,迷失在他者虚空的欲望之中。本文仔细研究与分析林兆华的舞台改编,发现通过对莎剧台词、演出节奏及场次顺序的重新编排,利用角色互换、光影镜像等手法,将音乐、影片、游戏大胆融入演出,导演将戏剧的演出重心由故事情节的讲述转移到意境式心理剧场的呈现,使得哈姆雷特及理查三世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表演主体及观众的眼前。主体在心理剧场中重现自我的心理过程,通过镜像感知并调和内在矛盾以及与他人的外在冲突,达到自我意识的重建与提升。与此同时,观众也在镜像中感知自己,得到帮助,收获反思。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效度研究一直是语言测试与评估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围绕外语考试,尤其是德语考试中听力理解测试的效度分析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离不开听力过程难于测量的特性及效度这一概念的复杂性。本研究从交际语言测试角度出发,立足于美国语言测试专家Cyril J.Weir的语言测试效度分析理论,运用Weir提出的社会-认知测试效度验证框架,对德语专业四级考试(PGG:Prufung fur Ge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进一步提升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浙商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是其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蕴含着
声调作为汉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在四声中,上声不仅是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调类,也是最难教的调类。因此关于上声教学的讨论也由来已久,不少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只限于理论的探讨,还很少有人用声学实验来验证。本文拟以凯瑞文法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三年级的两个班采取不同的上声教学方法,一个班使用全上教学,另一个班使用半上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听辨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以“文化抗战”的方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这其中突出表现之一即是中学本国史教科书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书写。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不绝于耳,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之文化观莫衷一是。三十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民政府发起旨在以儒家文化进行价值重构的文化复兴运动,该运动除了有构建其统治合法性和树立政治权威等考量外,亦有恢复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凝聚人心共同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到处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商品与信息,影视广告只有具有清晰明了、丰富完整的广告画面才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被迅速认知。而在影视广告的创作中,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将广告创意及广告信息变得可视化,在设计镜头语言的过程中将影视画面中的元素有意识的进行编排和组合,以此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发挥其相应的视觉引导作用。镜头语言的构思设计直接影响到广告主的信息
“三农”问题是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大目标下,乡村治理不仅重要,而且不易。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治理有效”的重大命题。目标是明确的,但现实又是令人困惑的:作为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乡村精英的严重流失,造成村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集体主义弱化,乡村社会公共事务少有人问津,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供给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大发展理念”等国家战略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教育亟需破解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创客教育离不开创客教师,高素质的创客教师是创客教育的质量保障,打造高素质的创客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河南省教育厅于2017年4月启动了“河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百所示范校”创建工作,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创客教育,然而,缺乏专业的师资成为制约河南省创客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创客教
本文的目的为解释和分析平安北道方言的情态词尾。平安道方言为朝鲜半岛的六大方言之一,在语音和语法上与其他方言相比具有特殊性。以往对该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其语音特点上。而本文以情态语义为中心,试图解释和分析该方言情态先语末词尾和终结词尾的特点。本研究既拓宽了韩国语方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也为分析韩国中部方言的历史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本论文通过把该方言和标准韩国语进行比较,阐明了平安北道方言的普
在纪录片生产中,技术永远是内容的基石,没有技术支撑内容也就无从谈起。摄影机、胶卷、镜头等基础物质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样态,但是在当今纪录片研究中却对技术鲜有提及,研究往往是从视觉文本、叙事结构角度出发,忽略掉更为基础的技术层面。本研究尝试从技术角度出发,以伊文思纪录片作品为研究对象,将纪录片剪辑拆分成片段,按照单镜头时间、镜头类别、镜头运动进行统计整理,将技术革新时
如今,看英语电影已经成为中国观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电影名称翻译对观众是否选择观看影片有着直接且不可或缺的作用。现有关于电影名称翻译的研究虽多,但对电影名称翻译中的语义转化区间规律性研究较少。本文将从语境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片名在汉译过程中的语义转化生成机制,以期对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有所助益。对电影名称翻译过程中语义转化机制的探究,要求译者必须深入了解电影英语原名与汉语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