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分离、对立乃至融合的历史,体现在城乡协调——不协调——协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协调是一国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因为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如何消除城乡不协调的社会因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发达国家多数已经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和发达国家相差很大,因此,在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难度较大,并且多数国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如何革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发展弊端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行列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国家之一,也是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城乡协调发展也愈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自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落实为具体路径,因此,研究城乡协调发展,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成为理论上的必要。城市和乡村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异质性有机体,既有区别,又互相影响,二者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动态发展,必须在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掘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目前,学界有从城乡劳动力统一的角度讲城乡如何协调发展的,还有从区域空间协调的角度阐述城乡如何协调发展的,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侧面,全面系统的城乡协调包括经济协调、政治协调、文化协调、社会协调以及生态协调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当前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某一方面的政策建议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实以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得出了分工视域下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以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得出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经由分离、对立到融合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分工是城乡分离的原因,同时也是城乡最终走向融合的根本动力。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协调推进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兼顾、工农并举和工农失调、城乡失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工农互促、城乡竞争和以农养工、以乡养城时期,新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时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分析得出,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一个有着发展成本的卡尔多改进过程,分工是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交互作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三章对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进行了现实考问,说明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不单单是城乡经济不协调,城乡不协调已经渗透到城乡居民的政治权利、文化素养、社会保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城乡协调发展与产业分工、城乡协调发展与区际分工、城乡协调发展与要素分工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与制度分工等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再次证明分工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影响。第四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实践进行了分析,分为两个大问题。第一是就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四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说明,总结了以上发达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得出对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现实载体——县域经济,也即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基本经验做了理论上的概况和归纳,就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诸城模式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五章是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一问题的回答,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动力做了系统说明。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首要目标。要本着统筹兼顾、追求效益、因地制宜、开放共融、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城乡区际分工、城乡要素分工以及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点内容是解决当前城乡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此提出系统性对策,在第三章中,就城乡协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理论透析,其中理论透析部分对城乡产业分工、城乡要素分工、城乡区际分工和城乡制度分工与第五章系统路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完整地展现了分工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作用。本文力争以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阐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原因试图用分工解释说明,这既是当前解决城乡协调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同时又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世界解释力的理论需要,全新的理论视角为解决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纵观人类文明史,科技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曾引起过生产力的深刻革命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突现,正深刻影响着
相对于同时代的理论家来讲,约翰·罗斯金拥有更多的听众,他在世时(1819—1900)已成为公认的伟大思想家,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批评家。对于研究19世纪美学史、艺术史的学者来说
近一个世纪以来,汉语“科学”一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在各个领域被奉为神灵,但中国真正拥有科学精神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
本文以战后英国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研究对象。二战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如何解决全
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各国无论通过民间还是政府,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
为了进行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寻找常用农药敌敌畏、氧化乐果、敌百虫、抗蚜威合适的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并且测定出它们的安全间隔期,以及蔬菜采收后最有效的清除农药残留的
城市门户,尤其是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经由公路交通进入城区的门户空间,是城市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必经通道,而它的开敞空间则对其空间形态和景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阐述如何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理解反语,证明关联理论反语观的合理性和以及其对反语本质和反语理解机制的强大解释力。同时,通过与传统反语研究理论的对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本质回答的是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谁是对话的
在中国证券市场十几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一方面,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等违法和不当行为在一段时间里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证券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