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梁节点在国内外主要采用内隔板和外隔板形式的节点,构造形式单一,施工复杂。穿芯螺栓-端板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梁节点在国内外主要采用内隔板和外隔板形式的节点,构造形式单一,施工复杂。穿芯螺栓-端板节点(high strength bolt-endplate joint,以下简称BPJ)是一种新型节点形式,构造简单,利于施工。本文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的研究了采用该节点形式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以下简称SPF)的力学性能以及BPJ节点在框架中的性能。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有:1.根据现有规范和实际工程,设计出SPF框架,并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PF框架优于其它节点形式的框架,框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2.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NSYS对SPF框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了单调荷载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材料、几何、接触三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PF框架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框架破坏时,BPJ节点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3.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框架的破坏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合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设计的梁柱线刚度比限值;4.系统的研究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高强螺栓预拉力、端板厚度等因素对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在本文所分析的参数范围内,高强螺栓预拉力大小和端板厚度对框架的受力性能影响不大,轴压比和混凝土强度对框架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大,其中轴压比影响最为显著。
其他文献
基础隔震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结构之中。在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但是在超强地震作用下,其上部结构可能会进入非
有限元模型修正是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对结构动力特性预测及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分析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如建模简化、材料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历次大震中,隔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减震效果,减小了发生灾害地区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但使用过程中
传统的抗震结构通过增加支撑或剪力墙等抗侧力体系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变形响应,但是这类结构在震后可能依然有较大的残余变形,会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并增加震后
近二十年多来,大跨度空间结构,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立体桁架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及各类组合和杂交空间结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结构形式不断创新,建筑造型和结构体型层
目前国内外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连接的节点或构件受力性能上。论文从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出发,研究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更好地
低层冷弯型钢结构住宅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结构住宅,国内正在逐步推广使用这种住宅。由轻钢骨架和墙面板组成的组合墙体是这种住宅的主要受力构件,本文研究的是组合墙体的抗剪
结构振动控制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它对于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非常有效,主要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半主动控制因为所需输入能量小,仍能达到主动控制效果的特点。磁流变阻尼器是半主动控制中新一代的控制元件,它不但阻尼可控,而且能耗低、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并可方便地与微机控制结合,因此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结构振动控制及磁流变液和磁流变阻尼器相关
随着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基础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基础隔震结构经受强震考验次数少等原因,导致地震工程界至今仍缺乏一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柱端出现塑性铰的震害现象表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整浇楼板的作用、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