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性及对隔震结构易损性的影响分析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基础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基础隔震结构经受强震考验次数少等原因,导致地震工程界至今仍缺乏一定量的基础隔震结构实际地震损伤数据,特别是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实际性能表现数据。故而,要进一步掌握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表现,对结构基于性能的易损性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围绕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进行分析,并对所选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性及频谱特性、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性能指标量化值以及易损性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分析。具体工作如下:(1)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及动向。并通过近年来强震作用下建筑物的震害情况,引出了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关注,并基于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性,重点对结构易损性分析的意义进行了阐述。(2)本文基于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性,即向前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速度脉冲效应、上盘效应、方向性效应,选取分析所需的台湾集集近断层地震动,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性对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影响。(3)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基于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选用破裂向前方向性脉冲型、滑冲效应脉冲型、无脉冲型共计30条地震波,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采用IDA分析方法,研究了结构模型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位移之间的关系。在此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建议了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方式,并对性能指标量化值进行了改进。(4)考虑近断层地震动上、下盘位置关系,选取了ATC-63建议的18条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通过动力非线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后分别得到了上、下盘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比较发现,结构在上盘地震动作用下超越各级破坏的概率均大于结构在下盘地震动作用下的概率,表现出明显的上盘效应。(5)考虑近断层法向和平行向地震动的关系,选取了ATC-63建议的20条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通过动力非线性分析,进行统计后分别得到了断层法向、平行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比较发现,结构在断层法向地震动作用下超越各级破坏的概率均大于结构在断层平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概率,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效应。以上计算结果,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所得易损性曲线可为制定防灾及灾后评估等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完善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立体交通体系,山区和丘陵地区多个机场应运而生。因山区和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环境特殊,机场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致使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现有的超高层建筑中较多采用一种带伸臂桁架的巨型柱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该种结构体系具
基础隔震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结构之中。在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但是在超强地震作用下,其上部结构可能会进入非
有限元模型修正是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对结构动力特性预测及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分析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如建模简化、材料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历次大震中,隔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减震效果,减小了发生灾害地区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但使用过程中
传统的抗震结构通过增加支撑或剪力墙等抗侧力体系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变形响应,但是这类结构在震后可能依然有较大的残余变形,会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并增加震后
近二十年多来,大跨度空间结构,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立体桁架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及各类组合和杂交空间结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结构形式不断创新,建筑造型和结构体型层
目前国内外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连接的节点或构件受力性能上。论文从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出发,研究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更好地
低层冷弯型钢结构住宅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结构住宅,国内正在逐步推广使用这种住宅。由轻钢骨架和墙面板组成的组合墙体是这种住宅的主要受力构件,本文研究的是组合墙体的抗剪
结构振动控制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它对于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非常有效,主要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半主动控制因为所需输入能量小,仍能达到主动控制效果的特点。磁流变阻尼器是半主动控制中新一代的控制元件,它不但阻尼可控,而且能耗低、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并可方便地与微机控制结合,因此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结构振动控制及磁流变液和磁流变阻尼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