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双音节名转形兼类词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规范性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标注了词类。值得注意的是《现汉》对于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即在同一词条内分列不同词性的义项。具体到名转形兼类词,《现汉》的处理方法是在同一词条内先后分列名词性义项和形容词性义项。本文以《现汉》中所收录的217个双音节名转形词条作为研究对象,对名转形现象的成因以及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方法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名转形兼类词的词典编纂工作提供参考。 论文的第一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节概括介绍了兼类与活用、名转形与“副+名”的关系。一方面,本文所要研究的名转形词语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被《现汉》收录,它们已经完成了词类转变,属于兼类,而不属于活用。另一方面,名转形现象虽然与“副+名”现象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词性兼类,而后者属于词类活用。第二节从原因、方式与途径、类型、历史来源与表达功用、形容词释义方法等五个方面回顾并梳理了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第三节介绍了本文收词的标准及概况。本文收录词条的标准是:①双音节;②至少同时包含一个名词性义项和一个形容词性义项;③第一个义项必须是名词性的,并且名词性义项与形容词性义项中间不存在其他词性的义项,即不收录依次包含其他词性义项、名词性义项、形容词性义项的词条,也不收录依次包含名词性义项、其他词性义项、形容词性义项的词条;④至少有一个形容词性义项是由某个名词性义项转变而来的。根据上述标准,本文最终确定了217个《现汉》双音节名转形词条中的218对“名词性义项→形容词性义项”作为研究对象。 论文的第二章重点探讨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的成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其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它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名词范畴中某些处在与形容词范畴的边界上的非典型成员,同时会与形容词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奠定了名转形现象的认知基础。第二,词义理论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个角度揭示出名词词义当中存在性质义,而且我们通过实际考察也发现本文所收录的转形名词确实含有明显或隐蔽的性质义,这就为名转形现象提供了语义前提。第三,语法转喻是名转形现象的转变机制,用名词转喻形容词既是用具体转喻抽象,又是用部分转喻整体。这种转喻的实现还需要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关联性越高,转喻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四,名转形现象具有多种表达功用:它既填补了形容词词项的空白,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还产生了具体形象、新颖入时、幽默诙谐、节奏感强、口语性强等修辞效果。因此,名转形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进一步发展。 论文的第三章根据本文所收词条中218个形容词性义项的实际释义情况归纳了由名词转喻成的形容词的释义方法。本文把由名词转喻成的形容词的释义方法分为名词释义继承式和重新释义式两大类。当转喻的是名词的内在性质义时,形容词的释义就可以方便地从名词释义中提取,我们把这类释义方法称为“名词释义继承式”。当转喻的是名词的附加性质义时,形容词的释义就不可能从名词释义中找到踪迹了,而只能另起炉灶,其释义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选用恰当的释义方法把头脑中对于该形容词已经形成的认识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把这类释义方法称为“重新释义式”。名词释义继承式包括内在性质义提取法和动词添补法两种,重新释义式包括同义词/“不+反义词”式、准定义式、说明描写式三种。本章最后指出了《现汉》218个形容词释义中存在的个别不妥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性义项和形容词性义项之间缺乏过渡义项;第二,同一义项内,释义语的顺序不合理;第三,释义方法选择不当;第四,释义不够全面。
其他文献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风格和广泛影响的作家。在孙犁的小说中,除了能感受到人物的真实、亲切、形象鲜活外,还能体味出一种抒情诗般的韵味;如白洋淀上飘来的淡淡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华文教育各领域研究也日益增多。至今,在几代学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华文教育研
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辅助手段,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理布置英语作业,提高作业
期刊
汉语差比句的研究,多数成果集中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代汉语两个方面,而立足于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汉语方言差比句进行的系统研究就更为缺乏。不进行系统的研究,看不出方言差
唐代荆州流寓诗人的大批涌入,是唐代文学史上非常瞩目的现象。据笔者统计,唐代荆州流寓诗人可考者73人,现存荆州流寓诗歌586首,内容广泛,艺术风格独特鲜明。本文以唐代荆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