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产业是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用地演化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城市用地形态和布局的发展却具有相对滞后性。因此,为了给产业结构转型提供空间支撑,必须探究城市产业与土地资源结构、形态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才能优化土地配置,对城市用地结构做出预先调控。本文以“深莞惠”经济圈作为研究区,通过研究区1990、1999、2005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和SPOT5遥感影像数据以及统计数据,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和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对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信息熵、城市紧凑度及格网自相关系数进行定量计算,对比分析“深莞惠”经济圈三城市18年间城市用地的演变;进而从产业发展阶段、土地经济密度、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三方面分析研究区城市用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深莞惠”经济圈内三个城市用地的演变都反映了产业政策的调整过程,而城市用地形态格局对产业发展也有影响。1990到1999年是深圳和东莞外延式扩展最快的阶段,土地信息熵均在1999年达到了最高,深圳带状聚集发展的结构形成,城市紧凑度跨越式进入更紧凑阶段,东莞则呈现“低、小、散”,1999年格网自相关系数≥4级的区域深圳占80%,东莞仅占29%,而惠州为34%,由于重大项目带动和有序的规划,使惠州形成块状发展的良好趋势。1999到2005年,深圳和东莞的土地信息熵递减,说明建设用地占主导的“完全城市化”发展趋势明显,东莞“由线连片”格局形成,城市紧凑度也进入更为紧凑的阶段,格网自相关系数≥4级的面积比重提高到72%。2005年以后,随着“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惠州产业用地呈现“遍地开花”局面,城市紧凑度趋于松散,格网自相关系数≥4级的面积比重从前一阶段的55%下降到48%。由于东莞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形态分散,导致土地经济密度长期低于深圳和惠州,2004年后随城市用地形态的聚集才稳步提高。深圳、东莞、惠州的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率的最低值分别在1998、2002、2005年,都是在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50%,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30%,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相对均衡的阶段出现;但东莞的城市用地破碎形态导致脱钩关系不稳定,且以相对脱钩为主。在“深莞惠”经济圈内,东莞的发展轨迹和方向朝着“深圳模式”迈进,深圳对东莞、惠州具有示范和拉动作用,“深莞惠”经济圈的一体化融合有利于缓解用地容量限制,但需注意防止产业同构化倾向等问题。“深莞惠”经济圈揭示的城市用地演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及其量化指标,可供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群作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