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微血栓形成状况以及抗血栓类药物的影响,探讨微血栓在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策.[方法]普通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后者给予持续24周的高脂饮食(普通饲料+2%胆固醇+10%猪油).造模5周后从模型组随机选出一部分大鼠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丹参、己酮可可碱和波立维药物干预.在第8、12、16、24周分别处死部分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干预组在第24周处死.取大鼠血液和肝组织动态观察造模动物微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改变:血液WBC计数,CRP含量;血液NO含量以及肝组织ET-1和iNOS的mRNA的表达(RT-PCR)及翻译(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改变;血液tPA和PAI-1活性及其肝组织mRNA的表达(RT-PCR)和翻译(免疫组化染色),血液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光镜下观察终未肝静脉和肝窦微血栓的有无(纤维素染色).[结论]持续24周的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该模型大鼠普遍存在肝窦内皮功能障碍和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并有2只造模大鼠肝窦内发现微血栓,而抗血栓类药物有减轻肝内炎症及纤维化的作用,提示微血栓及其相关因子参与NASH纤维化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