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地方志、档案、文献以及源于侨乡实地调查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传统的叙事史学的方法,探索了民国时期闽南侨乡颇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南洋华侨社会独特的组织形态与文化心态,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本文立足文化这一视角,注重民俗、民间信仰、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之考察,力求把宏观思考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细致分析,通过“微观材料”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印证,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由此可以使人们对民国时期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的相互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从中也勾勒出闽南侨乡与南洋侨社之间的互动模式。
本论文的研究显示,民国时期由于闽南出国人数的增多,华侨与家乡联系的密切,侨乡的物质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其精神文化在保持原有地域特色的同时,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从这些变化的趋向和特点中,从华侨经济实力的增强与侨眷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步性中,特别是从移民家庭消费功能与南洋华侨经济的同衰共荣中,不难推断出华侨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还通过侨乡的访谈资料,印证了这一推论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再者,本文以具体个案为例,通过对南洋华侨社会独特的行为习惯、神明信仰和组织形态的阐述,以及与祖籍地的对比分析,探察出二者社会文化的某些同构性。这不仅凸显出乡土传统对华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反映出二者割不断的联系。二者的双向互动,不仅显示了闽南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而且反映了闽南侨乡文化与南洋华社文化都各取所需,彼此汲取对方的营养,并因应所在环境发展出新的文化成份,从而为双方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