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争”与“宗教替代”——《新青年》(1915—1920)文本中的信仰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青年》(1915-1920)杂志为研究对象,重点通过《新青年》知识群体对儒教问题的讨论与“宗教替代论”的提出为分析核心,考察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精英对信仰问题的思考,探究其中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并进而就其思想史意义进行阐发。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通过对“儒教问题”讨论的分析,认为《新青年》知识群体基于对共和制度的集体认同,接续晚清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信仰思考路向,对信仰问题提出诸多观点。总的来看,以外部视角观之,他们呼唤“政教分离”,以内部视角观之,他们认同“信仰自由”。以此,《新青年》知识群体反对“儒教国教化”,体现其思想认识中现代性的一面。 第二部分,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新青年》知识群体的言论反映出中国信仰传统面临的重大转型,其重要体现就是“宗教替代论”的提出。在此一部分中,我们就“宗教替代论”产生的思想背景及产生过程进行讨论,展示了《新青年》知识群体对信仰问题思考的另一面相。 最后,我们以后发现代化国家中“信仰”问题的讨论为问题域,探究在国家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面对“强国”与“新民”的现实考虑,对宗教与信仰问题思考的复杂心态。本文认为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思考信仰问题所反映出的“替代”心态部分来源于后发国家通存的“信仰难题”,部分承续于中国的传统信仰逻辑。这一路向的实现将是知识精英自我照看维度的缺失与对民众自主信仰及实践的压抑,从而自两方面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带来困难。
其他文献
由于特殊的地缘战略意义,朝鲜半岛很早就成为美国觊觎的目标。美韩同盟产生于冷战时期,同盟的基础源于韩国对北方的安全恐惧和美国对苏联扩展影响的遏制。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
学位
本文通过对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解释性回顾,探讨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疆的秘密教门与社会动乱的关系.首先对贵州苗疆民众所处的生存状况加以描述和分析,判断其生存选择的暴力倾
黑龙江流域地处我国边境最北部,北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这里曾是我国的内河流域。由于这里战略位置独特,且森林、矿产、动物等资源丰富,长期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在这里生活着大量
“精英”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现在有一些西方学者使用“精英”概念来研究某些国家的政治向民主和现代化演变的问题。人们一般所指的与政治相关的“精英阶层”主
血吸虫病是我省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危害极大。本文灵活交叉应用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理论,充分重视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并注重实地社会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闽台两地社会的调查研究,分析闽台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两地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比较清代闽台社会性别结构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以及这种阶段性差异对于不同时期闽
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经营活动已经扩展到世界所有国家的所有经济领域,是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纵观历史,一个国家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