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78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表现及临床资料,探讨颅内Spetzler-MartinⅣ-Ⅴ级AVM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及DSA资料完整的颅内AVM 78例,所有病例均经DSA或者病理证实,其中Spetzler-MartinⅣ-Ⅴ级AVM 36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纳入观察组;Spetzler-Martin Ⅱ-Ⅲ级AVM 42例,行手术治疗,纳入对照组。2、颅内AVM的诊断分级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的《临床血管治疗学》及1986年欧洲神经外科杂志(Neurosurg,1986)发表的Spetzler-Martin分级法。3、观察组采用Philips Ingegris V5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全脑DSA并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剂为外科胶(NBCA,生产公司ev3公司);对照组在全身麻醉条件下行颅内畸形血管团切除术和(或)血肿清除术;所有病例常规术后复查DSA或CT、MRA并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4、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DSA表现,主要包括病灶范围缩小率,供血动脉的减少,异常血管构筑的改变以及病灶出血的情况。5、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包括AVM的主要临床症状:癫痫、出血、头痛、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6、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对数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8例颅内AVM,符合Spetzler-Martin分级法Ⅳ-Ⅴ级的36例,均行介入栓塞治疗,共介入栓塞治疗83次,病灶均有改变。主要表现为:①病灶范围的缩小;病灶范围缩小率80%-90%5例(5/36,13.8%);缩小率为70%~80%的20例(20/36,55.5%);缩小率为60%~70缅的4例(4/36,11.1%);缩小率为50%-60%的4例(4/36,11.1%);缩小率为20%~50%的3例(3/36,8.3%)。②供血动脉减少,共栓塞供血动脉76根,有58根(58/96)动脉血管基本不供血。③异常血管构筑闭塞,闭塞AVM内动脉瘤3例(3/3);④出血改变,栓塞后病灶出血停止或减少7例(7/7)。对照组Spetzler-Martin分级Ⅱ-Ⅲ级的42例,手术治疗后复查DSA或CT、MRI,病灶范围缩小率90%-100%30例(30/42,71.4%);病灶范围缩小率80%-90%6例(6/42,14.3%);缩小率为70%-80%的3例(3/42,7.1%);缩小率为60%-70%的3例(3/42,7.1%)。2、据Spetzler-Martin分级评分标准,观察组36例分别多次栓塞后的得分情况:栓塞前总得分为158分,第一次栓塞后总得分为68分,第二次栓塞后总得分为55分,第三次栓塞或三次以上栓塞后总得分为46分。3、78例颅内AVM分组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达77.7%(28/36);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11.1%(4/36);病情恶化11.1%(4/36);对照组42例,病情改善的达47.6%(20/4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38.0%(16/42);病情恶化14.2%(6/4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2%(11/42),致残率为11.9%(5/42),其中对照组中Spetzler-MartinⅢ级6例,5例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恶化,1例患者术后1周内死亡,可能与术后术后水肿或再发出血有关;观察组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83),致残率为2.7%(1/36),1例患者治疗后2周内死亡 。结论介入治疗Spetzler-Martin分级Ⅳ-V级的颅内AVM能使多数病灶体积缩小并能逐步纠正异常血流动力学,多数AVM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改善。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Spetzler-Martin分级Ⅳ-Ⅴ级的颅内的安全、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