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足弓高度的足部运动学特征与下肢应力性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i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足是人体下肢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通过足弓(Foot Arch)这一特殊结构,发挥着吸收地面冲击力、支撑身体重量、步态推进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新入伍战士在展开训练前的足部运动学特征与足弓高度的关系,探索足弓高度的变化对足部运动学特征的影响。再分析三个月共同科目训练中,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的足弓高度及足部运动学特征,探讨可能引起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的相关足部生物力学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中国陆军某部2019年新入伍战士129人为研究对象。在展开共同科目训练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Right Gait&Posture)分析足部运动学特征,相关参数包括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外翻幅度、拍地速度、着地外翻速度。将足弓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分为三个宽度相同的区间,足弓指数越大代表足弓越低。将纳入的108人的216例下肢样本分为较高足弓组(n=50)、中间足弓组(n=80)、较低足弓组(n=86),对比不同足弓高度组之间的足部运动学特征。由经过系统培训的骨科医师对新兵共同科目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对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者进行诊断并记录。最后对比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n=19)的新兵和未发生任何下肢训练伤的对照组(n=79)新兵之间足弓高度及足部运动学特征,分析发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的足部生物力学特点。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K-S检验分析数据的正态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不同足弓高度下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分析时,总体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ukey HSD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骨折组足部生物力学特点分析时,正态分布参数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通过比较不同足弓高度组的战士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发现,着地内翻角及离地仰角均呈现出随足弓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且较高足弓组的着地内翻角(11.76°±3.85°)与其余两组(较低足弓组:14.37°±4.48°中间足弓组:14.03°±4.46°)的差异有显著性。离地仰角在较高足弓组(61.94°±4.09°)及较低足弓组(65.29°±6.1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翻幅度在较高足弓组(11.06°±3.27°)和中间足弓组(12.57°±3.5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着地仰角、拍地速度及着地外翻速度在各组间均无差异。2.通过比较骨折组与对照组之间在静止时的足弓指数及步行中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参数,分析应力性骨折者的足部生物力学特征。结果显示,骨折组的足弓指数秩均值(4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秩均值(55.34),P<0.05。骨折组的离地仰角(61.59°±5.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离地仰角(64.79°±4.79°),P<0.05。骨折组的着地外翻速度秩均值(40.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秩均值(55.59),P<0.05。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拍地速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足弓高度变化会引起足在行走时的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及外翻幅度的显著变化,改变了足的生物力学功能。2.发生应力性骨折的战士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及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其中,离地仰角及着地外翻速度较小可能是由足弓高引起。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prematur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PACS)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探讨IMA水平与PACS的相关性,并分析IMA水平与P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由于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等原因疑似冠心病,在2018年1月-
在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木和药用植物资源库中,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酸枣果中活性分具有镇定催眠、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酸枣果经氯仿浸提后的提取物具有抗菌增敏活性,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提取物Fr.2a,发现F
学位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表型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炎症水平的相关性,为COPD综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COPD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11-2020.12符合纳排标准的124例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双气相定量CT,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小气道表型(f SAD,A),第二组为肺气肿表型(Emph,E),第三组为混合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完善相关实验室、结肠镜及病理、腹部B超或上腹部CT检查的3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将354例研究对象分为结直肠息肉组(169例)和无息肉组(185例),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BMI、高血压、糖尿病、NAFLD患
目的:通过总结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典型临床特征及随访预后、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早诊早治,延缓疾病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PBC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血清学资料(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血凝等)及影像学资料(腹部B超、CT、MRI、MRCP等)。对
目的:1.明确不同时期慢阻肺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水平变化;2.探讨血清HMGB1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性指标、肺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评估慢阻肺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肺功能的严重程度寻找客观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AECOPD组,共67例;并依据肺功能结果分为两个亚组:轻-中度组3
学位
学位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患病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到目前为止,RA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明确,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共信号分子分为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在调节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目前认为CD160是一种共抑制分子,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的活化,它参与的CD160/HVEM/LIGHT/BTLA通路是调节T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