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足是人体下肢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通过足弓(Foot Arch)这一特殊结构,发挥着吸收地面冲击力、支撑身体重量、步态推进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新入伍战士在展开训练前的足部运动学特征与足弓高度的关系,探索足弓高度的变化对足部运动学特征的影响。再分析三个月共同科目训练中,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的足弓高度及足部运动学特征,探讨可能引起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的相关足部生物力学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中国陆军某部2019年新入伍战士129人为研究对象。在展开共同科目训练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Right Gait&Posture)分析足部运动学特征,相关参数包括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外翻幅度、拍地速度、着地外翻速度。将足弓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分为三个宽度相同的区间,足弓指数越大代表足弓越低。将纳入的108人的216例下肢样本分为较高足弓组(n=50)、中间足弓组(n=80)、较低足弓组(n=86),对比不同足弓高度组之间的足部运动学特征。由经过系统培训的骨科医师对新兵共同科目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对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者进行诊断并记录。最后对比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n=19)的新兵和未发生任何下肢训练伤的对照组(n=79)新兵之间足弓高度及足部运动学特征,分析发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的足部生物力学特点。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K-S检验分析数据的正态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不同足弓高度下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分析时,总体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ukey HSD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骨折组足部生物力学特点分析时,正态分布参数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通过比较不同足弓高度组的战士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发现,着地内翻角及离地仰角均呈现出随足弓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且较高足弓组的着地内翻角(11.76°±3.85°)与其余两组(较低足弓组:14.37°±4.48°中间足弓组:14.03°±4.46°)的差异有显著性。离地仰角在较高足弓组(61.94°±4.09°)及较低足弓组(65.29°±6.1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翻幅度在较高足弓组(11.06°±3.27°)和中间足弓组(12.57°±3.5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着地仰角、拍地速度及着地外翻速度在各组间均无差异。2.通过比较骨折组与对照组之间在静止时的足弓指数及步行中的足部运动学特征参数,分析应力性骨折者的足部生物力学特征。结果显示,骨折组的足弓指数秩均值(4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秩均值(55.34),P<0.05。骨折组的离地仰角(61.59°±5.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离地仰角(64.79°±4.79°),P<0.05。骨折组的着地外翻速度秩均值(40.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秩均值(55.59),P<0.05。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拍地速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足弓高度变化会引起足在行走时的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及外翻幅度的显著变化,改变了足的生物力学功能。2.发生应力性骨折的战士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及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其中,离地仰角及着地外翻速度较小可能是由足弓高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