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总结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典型临床特征及随访预后、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早诊早治,延缓疾病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PBC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血清学资料(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血凝等)及影像学资料(腹部B超、CT、MRI、MRCP等)。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典型临床特征及随访预后、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早诊早治,延缓疾病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PBC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血清学资料(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血凝等)及影像学资料(腹部B超、CT、MRI、MRCP等)。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总结出PBC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结果对PBC患者进行随访,总结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PBC-40量表了解患者生活质量。结果:1.一般资料及影像学结果:根据目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的资料显示,PBC患者男性共20例,女性共80例,男女比例为1:4。平均年龄为60.8岁,50岁及以下的患者10例,大于50岁以上患者90例。PBC患者平均病程为4.5年。PBC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共15例,干燥综合征次之共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脊柱关节炎(Sp A)均较少出现,各为2例、4例、2例。不同性别PBC患者结果:男女两组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λ-Ig存在科学合理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于男性,男性λ-Ig略低于女性患者。有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果:合并与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组之间在PLT、λ-Ig、CIV、CTP评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单纯性PBC患者PLT低于合并组,且CIV、CTP高于合并组,λ-Ig低于合并组。AMA-M2抗体滴度在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PBC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随访结果:(1)生存分析: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不规律服用UDCA为PB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以将风险分别增加4.49倍及3.52倍。(2)生活质量:参照PBC-40量表,78位PBC患者症状得分分布为10.00(8.00,20.00)、瘙痒得分分布为7.00(6.00,7.25)、乏力得分分布为23.00(14.75,26.25)、认知得分分布为14.00(13.00,15.25)、情感得分分布为5.00(4.00,6.00)、社交得分分布为15.00(13.00,17.00)。对78例患者的PBC量表得分与肝功等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瘙痒模块得分与ALP(R=0.65,P<0.01)、GGT(R=0.39,P<0.01)、TBA(R=0.29,P=0.009)呈正相关。情感模块得分与ALT(R=0.22,P=0.04)、AST(R=0.28,P=0.01)、TBA(R=0.27,P=0.01)、TBi L(R=0.64,P<0.01)、DBi L(R=0.65,P<0.01)、IBi L(R=0.46,P<0.01)呈正相关。结论:1.中老年女性肝功能损害以ALP、GGT等淤胆性指标升高为主时,应高度警惕有无PBC,确诊有该病时也需要排查是否合并其他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甲状腺疾病及干燥综合征为主,单纯性PBC起病相对隐匿,肝脏损伤更为严重。AMA-M2只作为诊断性指标存在,抗体滴度的多少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2.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不规律服用UDCA是PB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于中晚期失代偿PBC患者均应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干预治疗,同时规律服用UDCA,降低预后不良的风险。3.PBC-40量表可以很好的反映PBC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症状、乏力、瘙痒、情感、认知、社交等6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乏力最为突出。PBC治疗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不应只局限延缓疾病进展,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同样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在既往报道的FAR、GG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FAR、GGT与首次患ACS的N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纳入2018.12-2020.2的所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NSTEMI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14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在1、3、6、9、12个月分别对其进行随
目的通过研究碱性磷酸酶与白蛋白比值(APA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PAR、NPAR评估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确诊为ACS的患者227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AG)结果、实验室生物标记物及心电图表现将AC
目的: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易于测量的新型炎症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心病(CHD)患者中FA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FAR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己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联性,探索FAR用于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391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因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按照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不同组别之间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探究血浆骨保护素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及对高危组预测价值,并观察不同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线水平分组间6个月内再次
目的:通过比较PLA2、FT3在对照组、心梗组、心梗合并心衰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以及二者与其他炎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综合评估PLA2、FT3联合检测对心梗后心衰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且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且行急诊PCI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住院且行冠脉CTA显示主要冠脉狭窄<50%的患者148名作为对照组。观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prematur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PACS)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探讨IMA水平与PACS的相关性,并分析IMA水平与P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由于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等原因疑似冠心病,在2018年1月-
在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木和药用植物资源库中,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酸枣果中活性分具有镇定催眠、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酸枣果经氯仿浸提后的提取物具有抗菌增敏活性,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提取物Fr.2a,发现F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表型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炎症水平的相关性,为COPD综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COPD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11-2020.12符合纳排标准的124例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双气相定量CT,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小气道表型(f SAD,A),第二组为肺气肿表型(Emph,E),第三组为混合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完善相关实验室、结肠镜及病理、腹部B超或上腹部CT检查的3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将354例研究对象分为结直肠息肉组(169例)和无息肉组(185例),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BMI、高血压、糖尿病、NAFLD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