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库什纳(1956-)是当代美国剧坛备受瞩目的一位剧作家,他主张戏剧除艺术性以外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剧作常常流露出先锋的政治历史观。库什纳擅长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剧作往往既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又具有令人叹服的想象力。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和犹太裔美国人,库什纳十分关注边缘群体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对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注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本文选取库什纳早期作品《一间叫做白昼的明亮房间》和他的经典之作《天使在美国》为代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旨在揭示库什纳剧作的互文性特点。本文借用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概念和哈罗德·布鲁姆等理论家的互文性理论,探讨互文性在库什纳剧作中的运用及其对文本意义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库什纳进步的政治历史观。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互文性的三种常见表现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即前人作品的改造、神话的无限回归以及历史的回应。首先,论文分别从两部剧作中引用实例,运用哈罗德·布鲁姆的“故意误读”学说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布莱希特戏剧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从而揭示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技巧与理论是如何在库什纳剧作中得到运用的:第二,本文着重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神话文本的互文关系,神话文本主要指《圣经》与歌德的《浮士德》,该部分主要揭示互文性如何在全新的语境中产生丰富的文本意义;第三,论文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探讨了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历史的天使”原型、希特勒政府与里根政府的历史影射以及对历史人物洛伊·科恩的仿拟等在库什纳戏剧作品中产生的独特效果。对前文本的模仿与改写使库什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文本意义的多重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剧作者独特的进步历史观。此外,早期和后期作品之间的比较也体现出了库什纳在创作观和创作手法上的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