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ony Kushner's Plays:A Case Study of A Bright Room Called Day and Ang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ji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库什纳(1956-)是当代美国剧坛备受瞩目的一位剧作家,他主张戏剧除艺术性以外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剧作常常流露出先锋的政治历史观。库什纳擅长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剧作往往既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又具有令人叹服的想象力。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和犹太裔美国人,库什纳十分关注边缘群体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对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注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本文选取库什纳早期作品《一间叫做白昼的明亮房间》和他的经典之作《天使在美国》为代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旨在揭示库什纳剧作的互文性特点。本文借用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概念和哈罗德·布鲁姆等理论家的互文性理论,探讨互文性在库什纳剧作中的运用及其对文本意义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库什纳进步的政治历史观。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互文性的三种常见表现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即前人作品的改造、神话的无限回归以及历史的回应。首先,论文分别从两部剧作中引用实例,运用哈罗德·布鲁姆的“故意误读”学说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布莱希特戏剧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从而揭示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技巧与理论是如何在库什纳剧作中得到运用的:第二,本文着重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神话文本的互文关系,神话文本主要指《圣经》与歌德的《浮士德》,该部分主要揭示互文性如何在全新的语境中产生丰富的文本意义;第三,论文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探讨了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历史的天使”原型、希特勒政府与里根政府的历史影射以及对历史人物洛伊·科恩的仿拟等在库什纳戏剧作品中产生的独特效果。对前文本的模仿与改写使库什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文本意义的多重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剧作者独特的进步历史观。此外,早期和后期作品之间的比较也体现出了库什纳在创作观和创作手法上的日臻成熟。
其他文献
学位
成长小说记录主人公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历程,通常以主人公目标的实现与否作为故事的结局。美国新一代著名剧作家保拉·安妮·沃格尔的作品关注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反映他们成长过
通过对100mF·V/g钽粉电性能研究,及对成型、赋能、被膜关键工序进行研究,用此钽粉生产出两种代表规格的钽电容器6.3 V 10μF(S)、10 V 47μF(B),同时确定了钽粉的适用范围为
英语冠词是使用最频繁的词素之一,其中包括定冠词“the”,不定冠词“a/an”和零冠词“(0)”。它们本身没有实义,修饰名词短语却可以表示有定无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有指无指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各个语言学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表现最为突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所以它为翻译研究提供很好
本文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时间机器》及清末民初时期杨心一的汉译本为例,研究意识形态对科幻小说翻译策略的影响,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旨在从一个侧面—科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