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话题的日渐升温,以生态视角出发对各个领域进行研究的趋势愈发明显。生态翻译学借此应运而生,该理论借鉴生态系统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做出新的阐释以期补充和完善翻译研究。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将程虹美国自然文学译丛的四部译作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进行深度解读。本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以及如何在多维转换中进行适应性选择。首先从译者对内外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方面进行分析,该部分主要从译者和作者的身份背景、生态思想、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译者与作者相近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身份背景,相似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得译者能更精确地对源文本进行把握,表明译者对源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其次,本文从文本层面上探讨译者在语言维、美学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四个维度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揭示译文的生态内涵。根据生态翻译理论,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往往是相互交织、互联互动的,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译者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主要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词汇层面上,译者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词汇意义进行调整以契合文本生态内涵的表达需求。在句法层面上,为了适应语言用法习惯的差异,译者倾向于选择意合手法对句子进行调整,紧凑简练的语言更利于读者从文中获得生态感悟。且译者通过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以彰显自然生态中动植物的主体性。在美学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主要从结构层面,声音层面和意义层面进行解析。结构层面上,为了使原文的结构美得以表达,译者选择使用对称结构重现原文的结构美,揭示自然平衡和谐与生生不息的状态以及大自然恢弘庞大和动感无穷的壮美。声音层面上,译文运用大量叠词,拟声词和双声叠韵将原文的音响效果加以表达,呈现出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景,并通过声音效果再现自然。意义层面上,译者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原文所蕴含的意境美,描绘出自然的祥和宁静之柔美。在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从图片和译序的增加以及隐喻的使用等方面阐释。图片和译序的增添为读者准确了解文本信息提供了媒介,而隐喻手法的使用有助于作者写作意图的传达和目标读者的深入理解,由此维持良好的文本交际生态平衡。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则从脚注和文化负载词的选择两方面进行解释。脚注的增加使得外国文化在译本中得以传达,而文化负载词的选择则突显了中国文化,利于营造文化生态局面。最后,本文从译者素质,读者反馈和多维转换程度的译评标准出发对译文进行评析。通过研究分析表明,生态翻译学对程虹的美国自然文学译本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理论为美国自然文学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程译本最终获得目标读者认可并获得“长存”正是其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做出多维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必然结果。此外,研究发现程译文富有生态性和审美价值,对自然文学翻译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