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查尔酮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吗啡等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止痛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成瘾和戒断症状,开发安全高效镇痛药物是药物研发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组之前的研究表明查尔酮类化合物龙血素B阻断初级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从而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很好的揭示了傣药龙血蝎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名贵中药甘草具有止咳、平喘、镇痛等功效,研究表明甘草富含查尔酮类化合物,其中甘草查尔酮A、甘草查尔酮B和甘草查尔酮C与龙血素B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提示三种甘草查尔酮可能具有与龙血素B类似的钠通道阻断活性。本课题拟从分子水平探究三种甘草查尔酮是否能够阻断初级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并从细胞水平检测它们对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最后从动物行为水平验证它们是否具有镇痛效应。本课题首先对甘草查尔酮A、甘草查尔酮B和甘草查尔酮C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和结构鉴定(第2章)。Chem Draw软件分析表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理化性质相似,二者与甘草查尔酮B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可能具有类似的生物活性。核磁共振检测表明三种甘草查尔酮的结构均符合预期,可用于后续的药理学研究。本研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三种甘草查尔酮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影响(第3章)。电生理实验表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均能显著抑制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二者作用于DRG细胞的Kd值分别为19.30±2.90μM和9.31±4.95μM,这一共同生理活性符合二者类似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相比而言,甘草查尔酮B即使在30μM的高浓度作用条件下,对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几乎不能产生调节效应,表明甘草查尔酮B不影响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功能。为此,本研究接下来重点探讨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对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门控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均使DRG细胞的I-V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增大了钠通道的最大激活和半激活电压值。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均使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降低了钠通道的半失活电压值;同时,二者均延长了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半稳态复活时间,甘草查尔酮A延长作用更为显著。最后,本研究以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为分子工具,进一步证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主要阻断了DRG细胞膜上TTX敏感性钠通道。Nav1.7是哺乳动物DRG细胞膜上TTX敏感性钠通道的主要类型,也是开发安全有效镇痛药物的理想靶标。为进一步印证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对DRG细胞内源性TTX敏感性钠通道的阻断作用,本研究在HEK293T细胞膜上外源性表达Nav1.7通道,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对其调节作用(第4章)。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均能显著阻断外源性表达的Nav1.7通道电流,阻断活性以Kd值表示,分别为17.67±4.15μM和5.73±1.53μM。本部分研究同样测试了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对外源性表达的Nav1.7通道门控动力学影响,二者均引起Nav1.7通道的I-V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增大了最大激活和半激活电压值;二者使得Nav1.7通道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一定程度降低了Nav1.7通道的半失活电压值;二者一定程度延长了Nav1.7通道的半稳态复活时间。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对外源性表达的Nav1.7通道功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较好的重现了二者抑制DRG细胞内源性TTX敏感性钠通道功能的实验现象。Nav1.7通道介导了哺乳动物DRG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流,其功能抑制会直接导致DRG细胞兴奋性降低。在本课题的第四部分研究中(第5章),采用全细胞电流钳实验技术检测了甘草查尔酮A、甘草查尔酮C对小鼠DRG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能够显著降低DRG细胞动作电位发放频率,明显减弱动作电位的峰值(Action potential peak,APP),一定程度增大了DRG细胞动作电位阈值(Action potential threshold,APT),但不影响DRG细胞静息膜电位(Rest potential,RP)水平。本部分的研究结果提示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能够抑制哺乳动物DRG细胞动作电位的发放,从而降低了DRG细胞的兴奋性,该结果可部分通过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C阻断DRG细胞Nav1.7通道这一分子机制加以解释。前几章的研究结果分别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证明甘草查尔酮A与甘草查尔酮C具有的类似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两种化合物均能阻断小鼠初级感觉神经元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进而降低DRG细胞的兴奋性,提示二者可能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本课题第五部分(第6章)研究选用来源相对丰富的甘草查尔酮A作为代表分子,检测其对福尔马林模型小鼠痛觉行为的影响。既然甘草查尔酮B对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没有阻断活性,本部分同时也检测了甘草查尔酮B对福尔马林模型小鼠痛觉行为的影响,以期作为甘草查尔酮A行为学研究的反面例证。福尔马林小鼠模型痛觉行为具有经典的两相反应特征,第一相发生在注射福尔马林的0-10min内,痛觉反应与外周感受神经元痛觉信息传递有关,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检测指标;第二相反应发生在注射福尔马林15-30min内,此时的痛觉反应原因较为复杂,与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结果显示低(25mg/kg)、中(50mg/kg)、高(100mg/kg)三种浓度甘草查尔酮A对于福尔马林痛觉模型小鼠的两相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三种浓度甘草查尔酮B对模型小鼠的第一相痛觉反应均无抑制作用,仅高浓度组(100mg/kg)对第二相反应产生了抑制效果。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查尔酮B对福尔马林模型小鼠痛觉行为第一相痛觉反应的影响差异显著,很好的印证了二者对小鼠初级感觉神经元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功能调节上的差异,证明甘草查尔酮A通过抑制小鼠外周感觉神经元的痛觉信息传递产生镇痛效应。本课题首次报道甘草查尔酮具有阻断小鼠初级感觉神经元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活性,可能是其降低小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进而产生镇痛效应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解释名贵中药甘草的镇痛活性。三种甘草查尔酮结构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在调节小鼠初级感觉神经元D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功能上差异显著,这一构效关系为甘草查尔酮的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代谢性信号分子。在植物中,GABA参与的信号途径包括信号的产生、运输和效应细胞的响应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本论文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的GUS报告基因载体、启动子核定位荧光表达载体和基因全长荧光表达载体,从基因表达的
人体活动检测与识别是物联网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虽然基于视频和可穿戴传感器的活动检测方法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但仍存在较强的使用限制和成本问题。而基于Wi-Fi信号的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在无光照和遮挡的情况下使用,不涉及用户隐私,且成本低廉易进行大规模部署,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人体活动识别领域。基于Wi-Fi信号的方法分为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水稻(Oryza sativa)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植物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之一。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干旱、高盐、低温等逆境的影响。因此,研究水稻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并揭示其抗逆的分子机理具有重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转录因子在水稻逆境信号转导途径中起重要调节作用。NAC(NAM,ATAF1/2和CUC)家族是最大的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个生物学过程,在生物和非生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和水下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声传感器网络(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s,UASNs)已经发展成为探索海洋世界、获取水下信息等业务的关键技术之一。UASNs是WSNs在水下部署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UASNs所处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用于水下作业的传感器不能像陆地上使用的传感器一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逐渐转向智能化。为突出信息真实性和及时性,在农产品追溯系统中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记录尤为普遍。农业生产过程记录是农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要环节,因此利用农业生产图像自动识别农事行为活动变得尤为重要。行为识别目前有传统学习和深度学习两类方法,对于人类简单的行为大多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行为识别拥有广阔的使用场景,如智能监控、人机交互等,然而在农业应用领域还没有显著研究和利用
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中,化学疗法一直是治疗肿瘤的最可靠选择之一。几千年来,天然产物为化疗药物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来源,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超过60%的抗癌药物来自天然产物。研究表明,传统中草药及民族药物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多向性及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癌症和改善癌症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癌症
碳基超级电容器凭借着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在储能领域作为电池的补充甚至替代品备受关注。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制约着其在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电动车中的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碳材料基于双电层电容储能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碳材料制备过程易团聚,导致比表面积降低。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角度出发来优化碳基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设计高比表面积和/或多孔的碳纳米结构,增加暴露的表面活性位点;杂原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对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多功能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针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集成器件系统研究成为热点。集成器件根据功能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产能单元、储能单元和传感单元。其中储能单元主要由二次离子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组成,传感单元通常选用应用场景广泛的应变传感器、光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传统集成系统是构建在集成电路等硬质基底上,而硬质基底既不利于设备的穿戴舒适性,同时难以满足传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建筑的类别、功能呈多元化,其用水结构、用水需求也逐渐趋于复杂化。居民生活与公共建筑密不可分,在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对公共建筑供用水系统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挖掘公共建筑的节水潜力。本论文以优化公共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为目的,旨在确定显著影响公共建筑用水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用水量预测。在计算公共建筑用水量时,可参考模型预测值,帮助消除选择用水定额时存在的主观
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栖藻类是沉水植物生长的陪伴者,它们大量附着或者缠绕在沉水植物上,导致沉水植物出现生长抑制甚至死亡,是目前利用沉水植物进行水体修复实践过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现有研究初步表明营养和光照是控制底栖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但缺乏系统性结论。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沉积物营养释放对不同类型底栖藻类生长特征及其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选择其中的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