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由细支气管损伤以后发生闭塞,引起慢性气流受限的疾病,多发于儿童及移植后患者。随着高分辨CT、肺功能等检查技术的发展,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报告越来越多。现代医学尚未形成统一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方案,对中医药的认识也停留在试用清肺化痰平喘中药制剂的层次[1]。现代中医家对闭塞性细支气管各执己见,缺少系统、规范的理、法、方、药方案以及高质量临床疗效评价。本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研究以了解现代医家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共性认识,同时结合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经验,采用横断面调查了解广东省中医院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本课题分为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两个部分。一、文献研究目的:通过收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文献,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中医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等进行提取与分析,总结现代医家诊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共性特点,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全文数据库为主体,收集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医药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文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参考证素研究方法及《中医诊断学》对文献所涉及的中医诊断、基本病机要素、辨证分型等进行提取,构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而总结现代中医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共性认识。结果:1.研究纳入中医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文献33篇,涉及咳嗽、喘证、肺胀等病名14种,其中频率较高的中医病名依次为喘病(证)、咳嗽、肺胀、马脾风、肺炎喘嗽等。2.基本病机方面,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病位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要素以瘀血、痰(伏痰)、虚最多。3.辨证分型方面,不同文献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证治分型数目不等,最少为1型,最多分为12型。通过合并相类证型,研究发现以痰瘀蕴肺证出现次数最多,其次分别为痰热壅肺证、肺脾肾虚证、风热犯肺证、肺脾两虚证等。结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尚无统一、独立的中医病名,临床多以主症或病机进行命名,将其归属“喘病(证)”、“咳嗽”等范畴。现代中医家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认识存在分歧,但多数认为病位在肺,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痰”、“虚”、“瘀”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影响最大,临床多从痰瘀蕴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脾肾虚证、风热犯肺证、肺脾两虚证等角度进行辨证,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清肺、健脾、益肾、化痰、补虚、活血等方法。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调研,结合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学术经验,了解该病中医证候特点,希望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了解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1.基础资料方面,研究共纳入病例46例,其中男35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3.18:1,平均月龄为 30.52±30.31 月。2.中医方面,广东省中医院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在门诊就诊时以咳嗽、喘息、咯痰、鼻塞喷嚏等为主要症状,常见伴症有眠差、食少纳呆、大便改变等。中医证候分布为肺脾肾虚证20例,风寒袭肺证6例,风热犯肺证4例,饮食积滞证3例,脾虚肝旺证13例。3.辅助检查方面,胸部高分辨CT以肺部炎症样改变及“马赛克样”改变最多,其他表现有支气管扩张、纤维样改变、胸膜病变等。病原学提示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感染最多。肺功能常提示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病年龄小,男性多于女性,患儿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时多处于缓解期,但仍存在不同程度咳嗽、喘息等症状,常见伴症有眠差、食少纳呆、大便改变等,辨证以肺脾肾虚证最为多见,其次为脾虚肝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袭肺证、饮食积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