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为对产能过剩影响的双重效应——基于政府行为的三个维度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h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配置扭曲、不良贷款膨胀、企业倒闭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障碍,直接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地方性债务和房地产泡沫并列为中国经济的三大风险。为化解过剩产能和提高产能利用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日趋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这些政策使产能过剩问题有所缓解,但中国企业落后产能淘而不汰和过剩产能久调不决等现象依然存在。充分理解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是化解产能过剩和提高产能利用率的必要条件,已有研究从市场失灵因素和体制因素的视角展开分析。然而,中国政府掌握着巨大的生产性资源并拥有强大的经济干预能力,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及政府管制等一系列政府行为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企业产能过剩造成影响,相关研究还未从政府的策略性行为深入讨论产能过剩的内在逻辑。在中国,政府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形式存在,二者形成了“谈判-讨价还价”的关系框架。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失效和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成为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新路径。在理论上,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以及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对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的双重效应,可能通过改善市场失灵调节供需结构,压减过剩产能,也可能由于过度干预经济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重过剩产能。然而,在实际中,政府行为对产能过剩影响的双重效应是否存在需要通过现实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此,本文以提升中国企业产能利用率和化解产能过剩为研究出发点,以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基于国内和国际间的三种政府关系,即国内横向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国内纵向央地政府的博弈关系及政府的国际合作关系,紧扣相应的以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类产业政策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三个维度的政府行为与企业产能过剩的关系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地方政府保护行为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是否存在促进效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效应?国际产能合作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其影响程度如何?存在哪些异质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与本文相关的政府行为与市场关系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产能过剩理论,梳理产能过剩的定义及测度、产能过剩的成因、政府行为与产能过剩关系的相关文献,厘清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以及政府行为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政府行为与产能过剩的现状与机制分析。主要通过宏微观数据描述近年来中国政府行为、产能利用率的变化特征,重点研究国内、国际政府行为影响企业产能过剩的机制分析;第四章基于国内横向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视角,将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行为作为解释变量(即地方政府受到财政收入和晋升激励的驱使对市场机制进行不正当干预,为了限制外地厂商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所采取的政府行为),考察其对企业产能过剩影响的促进效应及可能存在的异质性、作用机制,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产能利用率在以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为影响企业污染排放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第五章基于国内纵向央地政府的博弈关系视角,将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类产业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即通过市场准入、项目审批与核准、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工具来影响资源配置的政府行为),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其对企业产能过剩影响的差异效应及识别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第六章基于政府的国际合作关系视角,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作为解释变量(即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供求跨国或跨地区配置而采取的财税支持、优惠贷款、金融支持等政府行为),识别其对中国企业产能过剩影响的抑制效应及可能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第七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在政府行为、产能过剩的现状和机制分析部分,本文发现中国式产能过剩是“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并存,表现出有效需求骤降、产品市场同质化高和享受过多优惠政策等特征。政府的国内、国际行为对产能过剩的影响都存在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行为以及国际行为的配套优惠政策通过补贴效应、成本外部化效应、投资风险外部化效应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政府的国内、国际行为对产能过剩有一定遏制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去产能政策措施,以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为主要手段,对遏制产能过剩起到直接作用。国际产能合作以“顺梯度”和“逆梯度”两种模式实施,通过资源配置效应、融资约束效应和创新效应缓解产能过剩。第二,在政府行为维度一:以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影响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发现市场分割的提高会显著促进产能过剩;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分割对非国有工业企业、位于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小型工业企业、非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的促进效应更强;机制检验发现市场分割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企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降低是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渠道。第三,在政府行为维度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影响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发现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差异效应,其中,中央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存在滞后一期的先增长后下降的动态效应,而地方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存在不显著的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不同特征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鼓励类产业政策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非产能过剩企业、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尤其是具有中央政治关联的企业)产能过剩的抑制效应更大;相比于一般鼓励类产业政策,重点鼓励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的抑制效应更大;“中央提及-地方也提及”的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的产能过剩有最为明显的抑制效应;机制分析发现,中央鼓励类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缓解融资约束三类渠道抑制企业产能过剩。第四,在政府行为维度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影响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发现相较于非支持企业,“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对支持企业的产能过剩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富余产能行业的企业和位于“一带”沿线城市的企业的产能过剩的抑制效应尤为突出;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抑制支持企业的产能过剩。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有效发挥中央政府对过剩产能的监督治理效能,将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发展质量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对产能过剩行业产能扩张的监管,遏制产能盲目扩张、违规扩张。第二,优化区域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的制度环境,为中国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和“一带一路”下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的作用。第三,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第四,政府应加大企业科研扶持力度,为小型企业、西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制定并出台相匹配的“补短板”政策。同时,建立起一套透明、公正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将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作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步骤,加快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以政府行为为切入点拓展了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和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市场失灵因素和制度因素考察中国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鲜有研究基于政府的国内、国际行为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具体分析以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类产业政策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三个维度的政府行为对企业产能过剩影响的双重效应和作用机制,由此提出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一方面,在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中,本文首次引入能源投入指标,建立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投入的测算体系,丰富微观主体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另一方面,关于政府行为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本文先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和事件研究模型等方法进行识别,有效提高估计结果的精确度和一致性。第三,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发现以市场分割为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非国有工业企业、位于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小型工业企业、非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更强,而打破市场分割不仅会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还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中央和地方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中央鼓励类产业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效应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中更明显,并通过制度性交易成本、资源配置和融资约束三个渠道进行传导。此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提升支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后续部署和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在未来可待改善的地方有:第一,建立更全面衡量政府行为和产能过剩的指标体系。第二,以小规模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政府行为与企业产能过剩的关系。第三,进一步运用多方博弈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各类社会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进行综合性考察,提出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前,全世界均受到经济危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经济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萧条、收入锐减等消极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重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大部分国家出现GDP负增长和失业率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组织机构改革、裁员降薪等措施来应对来自外界的双重冲击。外部带来的不确定感上升也造成了组织内部竞争加剧,员工“内卷化”严重。为了规避被减薪或裁员的不确定感,当员工个人价值观与
学位
居民消费环境(Consumer Environment)是指直接影响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具有外在性和客观性特点。优化消费环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提升消费者信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居民消费需要由追求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反映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有必要丰富居民消费环境内涵。其中,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美
学位
我国《民法典》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但对商事规范的“统摄”难称完美。同时其第10条做出了突破性规定,确立了习惯的(补充性)法源地位,商事习惯也由此获得了“入法”的可能。但《民法典》确定的规则过于原则化,因此需要就商事习惯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则进行讨论并进一步细化。本文在明确商事习惯定义与识别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商事习惯与《民法典》如何“契合”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即明确商事习惯“入法”的实然空间与需求,
学位
银行业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支柱,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提供支付体系、以及运营各种金融市场部门,如货币、信贷、债券和外汇市场。在一个经济领域,银行系统越稳定,就越能稳定地发挥作用并促进经济发展。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此外,亚洲新兴经济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新兴亚洲国家面临的挑战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
学位
从证券监管实践来看,股权代持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均广泛存在。同时,股份代持行为并非当然违法,甚至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股份代持行为还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在法律规范层面,尽管承认封闭公司隐名出资行为的有效性,但公众公司股份代持行为涉及到国家证券市场稳定与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规范构造可能性。同时,本文注意到公众公司类型与股份代持法律效力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公众公司是否进行公
学位
公司合规作为社会成本向组织内部转化的制度工具,要求通过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将未然发生的潜在违规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或降低公司违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在公司合规制度的要求下,确保公司合规的合规义务必须在公司的组织体系内予以落实。董事作为公司组织中核心关键的经营管理主体,其所作出的经营决策、实施的管理行为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运作和走向,所以董事对于公司合规的有效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从顾及社
学位
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数字时代,顾客通过数字渠道广泛参与了产品设计、创新、推广等多个企业经营环节,凸显出顾客独特的生产价值。学者们常将这类顾客看作“准员工”“无酬雇员”“工作的消费者”等,并呼吁进行全面顾客价值开发。但顾客毕竟不同于员工,虽然可以不用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甚至大多时候免费使用了这种劳动力,但也正因为缺少正式的劳动关系,企业难以有力控制这些“无酬劳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
学位
农村金融协同治理法律机制是在法治引领下,针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消费者及农村金融协会等多个主体,采取沟通、协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共同参与到农村金融事务的治理过程中,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生态优化、风险防范、金融市场健康繁荣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金融规制、金融司法和法律评价等法治方式,主体、法权、关系、工具、程序、信息等各种制度要素以及主体权责、运行、保障、共享等若干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深入开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持续增加,给非洲国家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有研究也验证了FDI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发现FDI能够增加工资,促进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除了对增长的积极贡献外,长期而言,FDI对一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FDI对贫困减少、社
学位
增值税税制改革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件货物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需要按照该环节上的增值额逐次征税。自1979年引进增值税以来,中国的增值税涉及到一系列改革。1993年税制改革,增值税成为改革重点。2004年7月试点生产型增值税转消费型增值税的增值税转型改革,2012年1月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税制改革。在营改增之后,增值税依然经历了几次重要变化,如2018年调整部分行业增值税适用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