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1915-2005),是诺贝尔奖和其他许多奖项的获得者,也是同代作家中最著名和最受称赞的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小说反映了在现代荒诞世界中犹太裔美国知识分子的生活。1976年索尔·贝娄因其作品“对当代文化的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贝娄是相当多产的作家,出版了包括《赫索格》、《雨王亨德森》、《洪堡的礼物》、《只争朝夕》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在内的许多作品。在2000年,在大多数作家早已停止创作的95岁高龄,他还创作发表了以他的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兼朋友艾伦·布卢姆的生活为原型的《拉维尔斯坦》。同其他犹太作家一样,贝娄极其关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犹太人,探索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描述他们在这个荒诞世界中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与挣扎。
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作家,贝娄的作品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毫无疑问,他是迄今为止被研究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贝娄在二战后美国文学的地位只有海明威和福克纳可与之匹敌。贝娄在其作品中分析了随着技术时代、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美国文化焦虑的影响。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广泛研究;但是,关于他作品中内在的犹太文化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零星可见。本文正是从犹太文化及其对贝娄作品影响的角度,对贝娄小说(尤其是《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犹太文化及其对犹太裔知识分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美国现代社会的整体情形。
本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通过同其他诸如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斯等犹太裔作家的比较,论述了索尔·贝娄重要的文学地位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这一部分还界定了什么是知识分子,解释了贝娄的大部分小说被称为知识分子小说的原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特别是本文重点分析的三部作品,强调了作者本人及其小说主要知识分子人物的犹太背景。对小说中次要的知识分子也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第二章论述影响贝娄创作的几个因素。生于犹太移民家庭并在犹太环境中成长,贝娄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其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也都有着犹太背景。作为一个在美国大城市中长大的犹太移民的后代,贝娄必然也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已经渗透于贝娄及其小说重要人物。两种文化的影响和冲撞促成了他们在非人的荒诞世界中挣扎的现状。
贝娄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大量阅读各种哲学和文学著作,深受各种哲学和文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边缘化和受害化是美国犹太人的典型生存状态,同时也是这个物质丰裕但却陷入精神荒原的美国现代社会中普通美国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的生存状态。
本部分还提及了超验主义和人智学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对贝娄作品特别是《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知识分子赫索格、洪堡、西特林、本和肯尼斯等进行了分析。
他们或者是浪漫主义和俄罗斯文学的教授、或者是诗人、剧作家和植物学家,一方面拥有名声和金钱给他们带来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发现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然而,他们发现自己总是没有能力处理现实中的事情,深感沮丧,试图在一个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寻求逃脱:赫索格不断地写信,西特林沉溺于人智学的研究,本则到植物王国寻求解脱。像贝娄一样,他们都有着犹太背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双重性,难以真正溶入美国社会,心理上老有一种边缘感。
作为知识分子,贝娄的主人公们在头脑中充满了对世界、对爱情和婚姻以及人际关系的理想,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他们感到被异化,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甚至被人们看作是精神不正常或者是傻瓜。由于生活在夹缝文化之中,贝娄的主人公们思想上被异化,不得不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而挣扎于荒诞的现实世界。
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或者充当其他人的精神之父,或者充当精神父亲的追求者。他们中有背叛精神父亲的异化的追随者,有任何情况下都紧紧追随其精神父亲的坚定的追随者,也有先是背叛而后回归的追随者。无论怎样,在一个缺少文化的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不管是作为精神父亲还是作为精神父亲的追求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同社会、同存在的荒诞做斗争。
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分析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通过描写物质丰裕的美国社会中犹太知识分子的绝望、孤独、心理异化等,贝娄向读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些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甚至世界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