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被恢复是矿区修复的重要手段,研究种群恢复动态特征对揭示半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和物种共存维持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对进一步优化植被生态恢复配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平朔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连续监测,研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种群结构和群落伴生种的生态位及空间分布动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刺槐种群初期栽植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恢复是矿区修复的重要手段,研究种群恢复动态特征对揭示半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和物种共存维持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对进一步优化植被生态恢复配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平朔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连续监测,研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种群结构和群落伴生种的生态位及空间分布动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刺槐种群初期栽植密度与后期存活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在恢复22年时,存活率表现为S1>S3>S4>S2,恢复27年时表现为S3>S1>S4>S2。刺槐×油松组合的S1和S3中刺槐整体树高和胸径最大,在恢复22年时最先进入生长缓慢阶段。刺槐纯林S4和刺槐×榆树×臭椿组合的S2中刺槐生长较差且均处于生长期。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各样地中径级和中高度级个体占比最多,整体的胸径和高度结构均向更高的径级和高度级过渡,大径级与高度级个体占比均表现为S1和S3>S2>S4。各样地刺槐整体的年龄结构均处于增长状态。S1、S2、S3样地刺槐种群年龄结构增长潜力大,未来的种群结构趋于合理。S4样地中低龄刺槐个体逐渐减少,刺槐种群的更新维持较为困难,未来可能会表现为衰退型种群。总体来看,刺槐在刺槐×油松针阔混交林长势良好且种群存活较好,刺槐阔叶纯林的表现最差。(2)分析乔木层优势种空间分布动态特征可知,刺槐在S1样地成长速度较快,率先进入随机分布阶段,S2和S3为均聚集分布,S4中为随机分布过渡至聚集分布。榆树(Ulmus pumila)在S2和S3均表现为聚集分布,S1和S4中为聚集与随机分布交替。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臭椿(Ailanthus stinkella)则表现为聚集与随机分布交替。其中,刺槐和榆树的聚集强度较高。总体来看,各种群空间分布的变化均有不同,大部分种群在恢复17年时空间分布类型表现趋于稳定,小部分种群表现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交替的动态特征。(3)分析乔木层主要树种重要值可知,S1和S3和S4样地内,刺槐均为群落的优势种,优势度略有下降。在S2样地中,刺槐优势度大幅度下降,在恢复22年时被榆树取代成为群落优势种。从生态位特征可知,刺槐、榆树、油松和臭椿的资源利用能力较广,且资源位重叠度和相似性较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各样地中刺槐生态位宽度最大且最稳定,与其他树种对资源利用的重叠也最高。总体来看,刺槐种群在各样地内的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值皆有良好的表现,表明复垦地环境中刺槐有具较强的适应性,入侵种榆树由于其耐旱性强,在恢复过程中表现较好,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全新世的气候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高分辨率沉积相气候信息载体的不断发现,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早中全新世以来相关的气候变化的研究尚存在争议,需要深入研究。毛乌素沙地位于气候环境敏感地带,是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但在过去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较多地关注风成沉积序列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沙漠中的湖泊沉积物本身保存了大量的气候环境信息,
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中,装饰性因素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探索、形成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作为绘画创作中最具张力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有力的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在克里姆特、席勒以及现代画家的作品中,装饰性元素被普遍运用。克里姆特是装饰性绘画的集大成者,他在风景画创作中大胆豪放的运用色块堆积,以画面中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强大的表现力,为油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研究油画创作中装饰性因素运用,
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国家当时按定量标准发给城镇人口的一种票证。粮票是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的缩影,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家的视觉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粮食政策的实施,山西省人民政府响应国家计划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城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其中山西省级粮票就是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山西省级粮票发行的时间不同,每版粮票的票面设计都带有鲜明的独特性。本文基
钾离子在植物的信号传导,生物胁迫等很多生理功能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钾离子吸收,特别是钾离子通道门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农作物相关性状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提供一条可行的思路。SNARE(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附着蛋白受体)蛋白通过形成SNARE复合物完成植物膜运输的最终膜融合步骤。除了膜融合中的作用外,SNARE蛋白还从亚细胞定位及通道门控活性等层面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原子相干效应。其中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量子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发展。EIT效应具有弱吸收、强色散的特性,与非线性光学介质相结合时,可有效增强介质的非线性效应。EIT效应的提出为研究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N型四能级原子结构中的近共振增益光栅效
工频电场指的是50Hz或60Hz随时间正弦变化的电荷产生的电场。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和电力设施环境中存在工频电场分布,发展高灵敏、高精度的工频电场离线测量技术对于高压、特高压的电力安全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工频电场测量传感器中,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感应电荷式电学测量法和基于电光效应的光学式电场测量法,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二者均有不小的缺点,例如,基于电学式测量法制成的仪器难以应用到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育事业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讲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论述,探究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如何更加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各种生命进程中铁元素都有着重要作用,但它的高毒性对生物存在威胁,因此需要调控。铁蛋白是独特的铁储藏蛋白和解毒蛋白,具有结构高度保守、稳定性强等特点,是重要的铁调控蛋白之一。铁蛋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铁氧化机制、铁摄入机制及铁矿化成核机制等方面。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动物、植物和细菌铁蛋白均得到深入研究,但关于支原体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鲜有研究报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最小原核微生物,
本文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工作。一、利用暗磁光阱技术避免光助碰撞效应,减少原子损失,优化原子密度,最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二、在BEC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双拉曼相对相位操控相干跃迁的原理。文中使用两对远失谐拉曼光作用87Rb原子两个基态超精细能级|1,1?和|1,0?,精细调控两对拉曼光的相对相位,观测两个量子态的布局数随两对拉曼光相对相位的变化关系,通过控制两对拉曼光的相对相位差实现对拉曼耦合
趋化现象是细胞对化学物质的一种定向迁移策略.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使得生物在生存时学会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由此可见对趋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解的先验估计、常微分方程的比较原理、构造自由能量等方法研究以下带广义Logistic项的趋化系统(?)的解的全局存在性以及解的长时间行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趋化现象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并最终引出该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