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伯林的自由观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Cour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主义是英美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流派,也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思想,自由作为其首倡的政治价值,贯穿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内在演进的全过程。伯林从一位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史家的独特视角,反思了20世纪自由主义的种种遭遇,对传统的价值一元论进行了反驳,并阐释了其自由观的思想基础——价值多元主义。1958年,伯林提出了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了学者们对当代自由问题的讨论热潮,被列为战后自由主义获得“复兴”的标志之一。本文将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基准来解读伯林的自由观。  伯林认为,价值一元论的乌托邦思想是现代极权主义专制的惯用托词和政治霸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文章首先介绍伯林批判的价值一元论以及其极力推崇的价值多元主义。接着,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对伯林自由观的内涵及特点进行详细的剖析,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自由观的批判,将自由作为一种状态来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相关关系的分析揭示其自由观的内在困境。本文重点在于,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参照,分析伯林自由观的内在缺陷。由于伯林对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了解并不全面,他将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和自己的积极自由混淆,导致了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误解,所以应给以必要的澄清。最后,从当代现实出发,肯定伯林自由观的时代意义:伯林对自由主义核心问题的独到见解,无疑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拓展了新的视野,为自由主义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概念自产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马克思是意识形态现代含义的确定者,他提出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论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等特征,为意识形态的研究
摘 要: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愈发增多,阅读教学逐渐占据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进一步要求,新增了“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可见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而不再只着眼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当前提倡全民阅读,阅读不是学生的阶段性任务,而是终身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形成并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