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探针的肿瘤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光学检测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医疗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的事实表明,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展肿瘤疾病相关生物分子的传感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预判和后期治疗都非常重要。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病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生物传感技术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新兴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好、可实时连续检测、应用广泛等优点。核酸分子作为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大分子物质,主要负责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同时还参与蛋白质合成、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核酸分子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生物传感识别探针,用于肿瘤细胞内生物分子的检测与分析研究。人端粒酶(human telomerase)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可以通过在端粒末端添加端粒重复序列来维持细胞的持续增殖。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使端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断缩短,从而导致细胞的衰老或凋亡。而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被异常激活,导致端粒重复序列延伸,从而使肿瘤细胞可以持续存活。已有报道显示,85~90%的肿瘤组织表达高端粒酶活性,表明端粒酶有望作为肿瘤诊断的新生物标志物以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因此,肿瘤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灵敏检测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核酸探针的级联扩增策略,以分子信标MB1和MB2为信号报告分子,实现了对肿瘤细胞提取物中端粒酶的高灵敏检测和活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荧光成像。在端粒酶的存在下,引物TS primer末端产生(TTAGGG)n的端粒重复序列形成端粒延伸产物TEP,TEP与C-DNA/G-DNA双链竞争,被置换下来的G-DNA通过杂交打开核酸探针MB1的茎环结构,使MB1的荧光信号恢复。MB1进一步与MB2杂交,从而打开MB2的茎环结构,使体系荧光信号进一步增强,释放的G-DNA可以触发下一个链置换反应。该策略提供了一种无酶且无需PCR的扩增策略,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基于双分子信标的级联放大策略,有效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检测限低至20个He La细胞。通过原位荧光成像技术验证了该策略对于区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实用性。此外,端粒酶活性抑制剂的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案在抗癌药物的发现与筛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各种活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重要的能量分子,在调节生命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和生化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ATP核酸适体及其互补链的核酸探针,利用水溶性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分子刷PPE-PLL的信号放大功能,通过测量PPE-PLL与标记在互补链末端的荧光基团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实现了对ATP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该传感策略还可实现对复杂体系中ATP的灵敏检测。这种基于核酸适体和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光学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捷高效、成本低廉,在ATP相关的生物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平山郁夫作为日本著名的当代画家,他对艺术的追求,对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影响了东亚地区众多的现当代画家。在日本,他与东山魁夷、加山又造、高山辰雄并称为四座“大山”;在中国,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平山郁夫掀起了中日两国绘画学习交流的热潮。平山郁夫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绘画的时候,正逢于日本二战后的全面“西化”与日本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相交际之时,其个人风格的形成又源于“玄奘精神”与敦煌艺术的滋养。在平山郁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逐渐进入到了民众的视线,由起初武汉出现的少量病例报道快速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持续蔓延,时至今日,新型冠状病毒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人类在抗击疫情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新冠肺炎依然为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以及世界多方面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界以其特有的方式迅速做出反应,形成了一股新冠疫情时
伴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因此,人们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扁平化图形作为图形设计的一种类型,以其极简视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高级简洁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表达了人们对简单化、艺术化的生活追求。近年来,扁平化图形大多运用在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将扁平化图形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是思维模式的拓展,同时也是设计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久而久之,城市的形象建设就变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外在表现,也是地域文化符号的凝练,在城市宣传与建设中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对城市形象建设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城市已经有了成熟的视觉识别系统,例如香港、重庆、广州、杭州、巴黎、伦敦、墨尔本等,这些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也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中国人物画发展需要新的语言元素的融入,而肌理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但肌理语汇在中国人物画当中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规范,致使很多艺术家出现滥用肌理,为了“肌理”而肌理的现象,使肌理语言脱离了“情感的表达才是艺术的灵魂”这一绘画理念。本文就以肌理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量素材和文献研究,将不同形态质感的肌理语言所暗示
数字化时代,图像已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其记录、传播及获取的便利性不断提升,拥有机械再现特性的图像代替绘画完成了视觉的真实再现功能,同时也成为绘画创作的素材,推动艺术尤其是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对图像资料的选取与运用早已成为当下绘画创作的重要路径之一,于中国画而言,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在创作中使用图像素材。因此,如何运用图像资料进行中国画创作成为了当下的一大课题。中国画作为意象艺术,自古便非追求
本文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资料梳理与总结,分别从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具体含义对花鸟画的祥瑞寓意进行分析,意在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从一种新视角出发,将民俗大文化背景与花鸟画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对祥瑞寓意进行归纳分类,探究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祥瑞寓意。再通过对个人创作的素材选择与绘画语言进行剖析,让传统祥瑞文化得到更好的理解与发展。花鸟画中的祥瑞寓意是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祈盼,是一个民族对生活
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乐器当中,海锥是一件未被特别关注的铜质吹管乐器,但它无论是形制还是音响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多年来,这件乐器以其特殊的结构和音色,活跃在徐水民间的鼓吹乐当中,成为吹歌演奏中的一抹亮色。它的声音和表现力,给冀中吹歌的模仿人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色。同时,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音乐事象存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本文就海锥在跃进吹歌会音乐中的参与给乐社音乐带来的特色,进行梳理与介绍,探寻河
希曼诺夫斯基是继肖邦之后波兰又一伟大的作曲家,被誉为“波兰现代音乐的奠基者”。出生于波兰乱世中的他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多数作品中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由于从小受到浓厚的艺术熏陶,其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部于1905年创作的《C大调幻想曲》是希曼诺夫斯基创作早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运用的丰富和声语言,富有张力又极具诗意,既有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调性模糊的特点,同时又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子。
【糊涂调】也叫《妈妈娘你好糊涂》《二十四糊涂》《妈妈二十四糊涂》《八糊涂》等,广泛流行于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等地,尤以华北、东北常见。其音乐形态稳定,而唱词多变。还曾传入西方,留存于西人的音乐作品之中。也曾改编在合唱曲、进行曲等不同音乐体裁之中,在电影配乐中也出现过它的身影,甚至被当作了历史上的中国“国歌”。针对【糊涂调】的唱词变迁特点和丰富的流变历程,结合音乐形态分析、历史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