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堆叠物体抓取方法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目前机器人面向非结构化环境的视觉抓取技术尚未成熟,限制了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因此研究机器人如何在复杂场景下实现自主抓取成为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之一。本文主要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堆叠物体场景,结合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重点研究与实现机器人抓取顺序的识别与抓取区域的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目前操作关系推理算法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VLMRN神经网络模型的操作关系推理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单阶多层物体检测器SSD获取物体图像位置信息;随后,改进仅采用视觉特征作为推理线索的情况,提取物体对的位置特征作为视觉特征的补充;最后,在VMRD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识别物体对操作关系的精确率,增强了模型推理能力。(2)针对目前机器人目标抓取区域检测算法无法兼顾检测准确率与实时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Retina Grasp神经网络模型的机器人目标抓取区域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以一阶目标检测模型Retina Net为基础提取抓取框位置及抓取角度;其次,充分融合高低层的特征信息,以加强小抓取框的检测性能;最后,在Cornell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取得更高检测准确率的同时,提高了抓取检测的效率,达到实时检测的要求。(3)结合以上两种算法,实现了一种面向堆叠物体场景的抓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借助操作关系推理算法的结果生成操作关系树,利用深度后序遍历算法得到当前场景的抓取顺序;其次,截取对应物品图像块作为抓取区域检测算法的输入,获取被抓物体的抓取区域;随后,机器人根据经过坐标转换后的图像抓取位置执行抓取;最后,在仿真环境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按正确顺序抓取目标物品。
其他文献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能源的发电方式,但这些发电方式输出的大多是不稳定的直流电,需要电力变换装置处理后才能供给用户,逆变器是电能变换和传输的重要环
矿井水害事故大多数是由于底板突水造成的,而断层构造的存在是造成采动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采场支承压力的作用下,断层带岩体内部裂隙萌生、扩展,当断层上下盘沿断层面产生剪切、拉伸作用时,造成上下盘相互错动,即发生了“采动断层活化”。当断层贯穿煤层和富含水层时,断层上下盘的错位移动就会造成煤层底板和含水层之间的距离减小,隔水层的有效厚度也随之变小,增大了断层突水的可能性。断层带内裂隙贯通,形成突水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CO_2排放超标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零排放、来源广等特点,但是弃风消纳问题阻碍了风电的发展。尤其,我国的“三北”地区冬季供热容易出现“风热冲突”的问题,使风电并网空间不足,导致弃风问题严重,碳排放量增多。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包含风电、热电、火电在内的电热联合系统,通过储热装置和电锅炉协调供热,实现了电热能源系统的灵活运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态体育意识的提升和大学生身体锻炼需求的增长,使得生态体育的深入研究和推广成为高校体育研究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
随机系统、线性系统和广义系统是实际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几类复杂控制系统模型,因为这几类复杂控制系统模型能够顺应科学技术及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提高实际工业生产对控制系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设计列线图模型来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对直径大于1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初治的13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利用卡方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研究影响直径
光学相控阵(Optical Phased Array,OPA)是一种能直接实现波束扫描的技术。当相邻天线之间由固定的相位差值时,经天线衍射出的光在某一方向上干涉相长,形成特定方向的光束,光
基于回音壁模式的光学微腔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高品质因子和低阈值性,在集成光学和信息光学等领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光学微腔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微球腔
随着高端制造业对加工任务中的精度、效率要求愈来愈高,提高多轴伺服系统中的轨迹跟踪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轮廓误差是衡量多轴伺服系统中轨迹跟踪精度的重要物理量。为了提
甲壳类动物因其生长快、味道好、经济价值高是增殖放流的理想种类。其中,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zrnus trituberculatus)作为我国传统的渔业资源,是甲壳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增殖放流物种。然而,随着增殖放流规模的扩大,部分放流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标准,甚至还对野生种群造成了遗传危害。本研究以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这两个典型的甲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