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天津市两个小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立足于从社区网络与集体行动的视角,借鉴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协同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社区网络状态对集体行动实践的影响与过程动态分析框架。本文旨在探究在固有的社区网络已形成的情况下,当出现威胁社区居民基本权利的事件后,社区网络在集体行动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与意义。根据近几年在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根据笔者自身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本文所要研究论述的重点内容,在引出了当今社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集体行动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的同时也阐述了本文希望通过社区网络的动态分析与集体行动理论相结合试图探索社区网络对集体行动产生与影响。 第二章描述了前人对于集体行动和社区网路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维度,并加以整理与分类。将集体行动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并将其梳理结构取向、理性取向、情感取向三个维度加以区分。 第三章在框定了集体行动与社区网络两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理论的逻辑框架与相关研究方法。 第四章介绍两个社区居民集体行动的案例经过。描述了两个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背景与集体行动发生的客观缘由。简要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最终结果。 第五章以两个社区居民的访淡材料为基础,分别介绍了两个社区社区网络概述,其中包括社区居民规模、居民关系融合程度、社区网络的核心人物与集体行动事件的流程分析。并分析得出两个小区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结论。 第六章为分析章节,根据前文的研究逻辑框架总结社区网络对集体行动的过程各环节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紧密的社区网络对集体行动的准备、开展、实施以至于最终的结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七章为总结全文。论述社区网络在活动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起着一定的 重要作用,但在问题提出与行动选择阶段却没有太大的突出影响。并呼吁通过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与紧密的社区网络,为建设和谐社区而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