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族力量参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W村为例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作为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关系,因其赋予成员强烈的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在当今农村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左右乡村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80年代以来,宗族力量的复兴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关于宗族群体影响的讨论不绝于耳。与此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农村利益纠纷和结构失衡,农村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给村庄治理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带来巨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宗族影响和群体行动的研究不在少数,但两者多是分离、割裂关系。关于宗族影响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村庄治理的整体层次,或是停留于对基层选举等具体事件的影响,而关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则基本都按照背景、原因、措施三段论的模式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宗族和农村群体性事件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而,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W村为例,选取特定调查对象,结合田野调查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聚焦于宗族力量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作用。研究发现:不能简单地定性宗族力量是积极还是消极,在宗族内部、宗族之间和村庄与外界等不同层次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宗族力量展现出其不同的参与形式,并扮演了多种角色。因此,对于农村宗族力量的考量应当纳入多角度、多层次的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抑止宗族力量的负面影响,发挥其在村庄集体行动中的代表和凝聚效力,展现传统乡土资源的现实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制度急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产阶层。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社会分层的视角、结构功能的视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农民工大规模的涌入城市,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必然。但是在政策变革不成熟和社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青年白领女性的职业压力及其社会支持问题。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的青年白领女性为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对所获取
目前在住房机会分配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理论思路,一种强调分配权力的延续作用,另一种强调市场机制对再分配机制的替代作用。本研究试图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以2008年上海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专家知识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关系逐步成为广受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探讨专家知识的社会行动属性以及公共决策的技术-政治过程基础上,从专家体制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体现,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失地农民人际关系
农村税费改革自2000年开始试点以来对于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这项改革也给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