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背景与家庭住房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住房机会分配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理论思路,一种强调分配权力的延续作用,另一种强调市场机制对再分配机制的替代作用。本研究试图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以2008年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城市居民的阶层背景对家庭住房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权力背景、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对家庭住房面积和总价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家庭教育背景和经济地位对于住房面积和总价均具有高显著性的直接效应,且教育背景的效应大于经济地位的效应。夫妻双方行政级别对住房面积的效应力大于夫妻党员身份;而夫妻党员身份对住房总价的效应则大于行政级别的效应。通过家庭背景对住房不平等作用机制的比较分析,本文作者进一步认为,家庭权力背景是通过一系列资源排斥机制,包括经济、特权资源排斥和隐性资源排斥,而间接干预住房获得的;教育背景直接通过转变成经济能力干预住房不平等结果;家庭经济地位则是以市场能力来直接干预住房不平等结果。这些研究结论验证了“权力衍生论”的观点。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家庭教育背景是住房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婚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他们的生活习惯、婚恋观、社会网络等都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们对婚姻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  
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是中国农村地区存在多年的问题,它对农民家庭和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下“六合彩”在农村地区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政府长期打击下不但没有被取缔
本文以文化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人际信任文化传承的表现形态和社会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交往风俗对中国人际信任心理和行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制度急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产阶层。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社会分层的视角、结构功能的视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农民工大规模的涌入城市,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必然。但是在政策变革不成熟和社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青年白领女性的职业压力及其社会支持问题。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的青年白领女性为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对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