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 ——2020年王毅外长记者会为语料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内容,“跨域映射”是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通过联系一种客观的事物来反映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即“原始域”反映“目标域”的过程。在汉英口译中,译员会遇到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通过联系客观事物来理解这些内容,从而更加精准地向目标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图。政治外交话语中通常包含大量的隐喻,隐喻翻译之于口译员是一个挑战。本论文选取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以2020年王毅外长记者会汉英口译为参照语料,将记者会译员和本论文组织的口译实践译员小组的口译译文进行对照分析,试图探究和解答如下主要问题:(1)在汉英口译中,译员会遇到哪些概念隐喻?(2)记者会译员和口译实践译员小组在处理概念隐喻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何差异?(3)影响译员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以及对口译实战与教学有何启示?本论文研究得出结论:(1)译员在汉英口译中主要会遇到三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本体隐喻。(2)通过对比记者会译员和口译实践译员小组的翻译实践文本可以发现,记者会译员能够灵活应用直译和意译,而口译实践译员更多偏向采用直译。(3)本论文认为口译译员应当重视积累隐喻翻译的实践,并以期在不同语境中更加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减少漏译和错译等失误。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关于《十三世纪蒙古在伊朗的早期统治:伊朗文艺复兴》一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书的作者是乔治·莱恩,全书共九章,主要讲述了十三世纪伊朗(波斯)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文化复兴。译者选取的翻译文本为第五章的第三节,该部分主要通过描述苫思丁·穆罕默德·迦儿忒在蒙古宫廷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来反应十三世纪蒙古对伊朗地区的统治情况。译者所选取的文本类型属于历史题材,其中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更加频繁。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日益增加,对口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一种方式,是对译员的考验。如何适应说话人的讲话风格、如何把握时间的停顿以及如何记笔记都很重要。最终目标是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为以后的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口译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真正的口译实践。基于此,译员选择撰写模拟交替传译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不断深化使得英语成为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示语翻译活动登上国际大舞台。内蒙古自然风光独特,近年来,来草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收入屡创新高。因此,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7个旅游景点作为研究对象: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科技馆、乌兰夫纪念馆、包头博物馆、乌兰察布博物馆、乌兰察布党史馆和将军衙署,并
作为国际口译界第一种系统且科学的口译理论,释意理论不仅为培训口译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口译研究、口译实践及口译教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关于释意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其核心假设“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口译过程中的三角模型来分析口译过程中的应对策略。基于释意理论,本文选取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与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的汉英同传作为研究语料。此次
这是一篇关于儿童文学作品《一记魔法》(第1-3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一记魔法》是一部英语小说,由米歇尔·哈里森所著,适合9到12岁的儿童阅读。《一记魔法》讲述了三姐妹试图打破对她们家庭的诅咒的故事。本篇实践报告的指导理论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修辞层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机器口译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使人类口译面临威胁,迫使人类口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用机器口译代替人工口译的可能性和人机结合口译模式的可行性。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本文着重研究了四种常用变译方法:增译、删译、编译和改译。本文以这四种变译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它们在人工口译和机器口译中的具体应用,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在采用四种常用的变译法时,人工口译
本报告以笔者于2020年9月18日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为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担任口译员的导游口译经历为基础,分析笔者在此次口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难点并运用相应方法解决的过程。整个口译过程历时一小时四十二分钟。笔者在获得外国友人以及中文解说员许可的情况下,对该过程进行录音并将其转写成文本,最后以此为语料撰写了本篇口译实践报告。该实践报告重点阐述笔者针对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口译难点所采取的相应解决对策。实
在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交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外交口译质量的高低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外交口译策略的研究,不仅使口译者掌握口译的方法,也使更多人深入了解外交口译的重要性和严谨性,从而为口译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通过运用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对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会的口译语料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口译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2020年王毅部长答记者问为例,选取释意理论为指导理论来分析外交口译中的策略和技巧。释意理论提出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本文以释意理论下的三角模型为核心,对外交口译中的词汇和句子
本文旨在通过错误分析对国内具有同声传译功能的人工智能翻译应用软件进行质量评估,验证其同声传译功能的成熟度,探讨人工智能口译的优缺点,提出建议,以丰富计算机口译领域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习近平主席在抗疫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语料,选用腾讯翻译君和有道翻译官两个国内具有同传功能的主流翻译软件对语料进行模拟同传,将取样得到的两份译文与译员译文从流利性、准确性、连贯性和保真度几个角度对译文质量进行对比,并从样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