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中性能可控的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地震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给震后重建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此时开发一种具有极小震后残余变形,极优的结构变形能力且在大变形领域仍能提供稳定承载力,能够抵御高烈度地震的高恢复性混凝土结构将成为下一代建筑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高强钢筋的高弹性范围内的恢复性,降低钢筋的粘结力进一步延迟钢筋屈服,并以钢板控制无粘结力钢筋的无粘结区段长度来人为控制结构性能,提出以无粘结力高强钢筋为主筋和内置锚固钢板的新型结构形式来开发高恢复性混凝土结构。本文通过对配置无粘结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讨论了配箍率和无粘结区段长度对试件抗震性能和复位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的特征,求得各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耗能系数及复位能力系数。通过试验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相比普通粘结力的柱子,无粘结柱的自恢复能力较好,但无粘结高强混凝土柱滑移现象较为明显;配箍率越高的试件其承载能力越大;增大试件的配箍率、延长无粘结区段长度能有效提高柱子延性性能;配箍率越高,无粘结区段长度越长,试件的残余变形越小,复位能力越好。最后分别结合控制位移与配箍率、控制位移与无粘结区段长度的影响,再综合考虑上复位能力系数变化的规律,分别建立相对于配箍率和无粘结区段长度的复位能力系数演化模型。
其他文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实施,偏远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矛盾越发突出,黄土高原地区平山造地、山上建城等工程便应运而生。黄土地区地形复杂,填方高度大,由此引发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问
学位
为了研究角钢骨架型钢混凝土梁(Angl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ASRCB)在纯扭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设计了6根角钢骨架型钢混凝土梁和1根钢筋混凝土对照梁。通过试验研究揭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给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瞬间的震动就可能把一
为研究评价结构型纤维(结构型钢纤维和结构型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混凝土韧性、开裂后的渗透性、裂缝形态的影响,本文从混凝土新拌混凝土性能(坍落度、含气量)抗压强度、弯曲韧性、劈裂渗透试验和3D断面扫描等试验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通过新拌性能(坍落度、含气量)试验,研究不同结构型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工作度的影响,并与分形维数建立联系。(2)通过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梁四点弯曲韧性
室内试验对地震作用的模拟通常采用Seed的简化分析法,该方法仅考虑S波垂直向上传播的剪应力作用,并可用单向动三轴或动单剪仪来进行模拟,基于此,在工程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腐蚀环境下钢结构性能演变与安全评估是土木工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无涂层钢结构为研究对象,对钢结构锈蚀后表面特征和材料性能退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在役
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土木工程结构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及破坏。由于地震来临时在建工程基本处于不同的施工阶段,对于其受损情况的合理检测鉴定显得尤其重要。既需要避免
可替换耗能梁段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是由带可替换耗能梁段的偏心支撑与PEC柱组成的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良好。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塑性破坏主要集中在可替换耗
本文通过对清水混凝土结构局部装饰性效果保持问题、建筑工程细部节点防水问题和对拉螺栓施工工艺繁琐等问题的大量调查与研究,并基于对FRP(Fiber Reinforced Ploymer)材料成型工艺、力学特性及各项耐久性能充分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通过充分利用FRP材料剪切强度低、容易切割施工、耐腐蚀无锈迹等优势研发一种新型对拉螺栓来解决上述问题。论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