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速度的山区双车道公路线形的安全评价与改善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设计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及安全评价中的局限性,近年来,关于运行速度的研究则成为该领域的的热点。我国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初步提出了运行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基于运行速度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予以推广应用,而对于山区双车道公路尚缺乏合理、实用的方法。我国目前的山区双车道公路线形设计仍然以设计速度为依据,同时,难以采用运行速度进行线形安全评价和改善,导致线形设计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鉴于山区双车道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以典型的山区双车道公路--黄关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运行速度,提出了山区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线形安全评价方法,并应用于黄关公路的线形安全评价和改善,以提高该路的安全性。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多种基于运行速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合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道路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即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V85-Vd)、运行速度差(△V85)、平均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Vavg-Vd)、运行速度变差系数(Cv)、以及综合前4个指标的道路安全系数C。并提出基于该指标体系的线形安全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山区双车道公路的特征,从平、纵、横三个方面阐述了公路线形对道路交通安全以及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实测运行速度的实验设计首先是通过筛选实验来确定影响运行速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考虑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对运行速度影响的规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来选择关键观测路段。然后根据实测的运行速度值的合理选取,研究曲线半径、道路纵坡、曲线关联系数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并分别得出这3个因素对与行速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运行速度基于曲线半径、道路纵坡和曲线关联系数的预测模型,并在主要路段上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该预测模型可以计算现状和优化后的全线运行速度。 以现况全线运行速度值为基础,运用山区双车道公路线形安全评价方法,得出了前述5个评价指标的结果。对线形安全性差(C<0.5)的路段分析其线形要素,找到缺陷原因。根据线形要素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和实际地形条件,对缺陷路段进行线形优化。然后重新计算优化后的全线预测运行速度,进行二次评价。对因受地形条件限制而无法改善的路段,则采用安全保障措施进行综合处置,以保证该路段的安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黄关公路的线形安全评价,现况公路线形安全性差的路段占全线总长的11%,优化后为4.5%(含受地形制约无法改善的路段)。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安全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于类似条件下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水源突发性污染事件尤其是有机污染事件频繁出现,对供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松花江流域某小城镇水源水特点及以往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较大突发污染风险的
结构体系可靠度问题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经典难题,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虽然研究热情不减,但重大突破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基于物理随机系统的基本观点和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框架,以结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建筑的工业化在我国亦是势在必行。即预制结构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预制结构的连接被认为是此类结构的薄弱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大学进行
单层网壳是目前空间结构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网壳跨度越来越大,形式也日趋复杂,其稳定性以及缺陷敏感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针对网壳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路设计规范更多的是基于汽车动力学方面的要求和对工程技术难易性的考虑。这样的设计结果,虽然能满足汽车行驶动力学的要求,但往往不能符合驾驶员的心生理
随着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出现了大量的三车道大跨浅埋公路隧道修建高潮。由于其不可预见因素多、施时效性强、施工环境恶劣,加之本身
针对复合地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处理软弱地基工程实践中的现状,而加固桩体的有效桩长是复合地基理论中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加固体的荷载传递规律和应力扩散理论
低路堤设计是符合发展趋势的一种公路建设新理念,但是低路堤容易受地下水的渗透,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毛细水的上升,路堤土含水量增加,导致路床强度降低,加上行车荷载对路
自密实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不需要施加振捣,仅靠自重即能密实成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同时自密实混凝土能大量利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有利于保护环境。自密实混凝土现在
加强型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其工作原理是对梁端截面进行加强,使得塑性铰在远离梁柱翼缘连接焊缝的加强段端部出现,有效地保护节点薄弱部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