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矩阵三部曲”中的后人类主体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对吉布森小说的研究主题和观点。文章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三条路径梳理了赛博格这一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一是追溯赛博格的起源;二是观察科幻作品中赛博格形象的变迁;三是以其著作为线索,纵观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分析《神经漫游者》中的机械赛博格形象,即哈拉维的理论中打破有机体与机器边界的赛博格;第三部分分析《重启蒙娜丽莎》中的生物赛博格形象,即哈拉维理论中打破人与动物边界的赛博格;第四部分分析了《零伯爵》中赛博空间即哈拉维理论中打破物态与非物态边界的空间化赛博格对人类身份认知的影响。结论归纳赛博格改变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生存空间,使得人类身份的界定成为难题。在此情况下,只有放弃传统主体,接纳技术对人类的改变。由此,赛博格证伪了传统主体,催生了后人类新主体。
其他文献
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又称薛公。因田文字孟,封于尝邑,所以号孟尝君。孟尝君依靠丰厚的资产与齐国贵族的公子身份招揽天下贤士,显名于诸侯,并且与同样以养士著称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作为其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之中,孟尝君形象的呈现
随着当前我国劳动人口进一步走向老龄化,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了全社会和各科研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记忆作为老年人正常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情绪作为老年人维持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两者均为老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往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大部分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决策等都会有所衰减,但在情绪这一方面的功能基本得到了保留,甚至较之年轻人表现更佳,体现出了与年龄相关
从2010年开始,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投入海外市场,并在海内外都大获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影片脍炙人口,其中关于宗教和女性的问题备受关注。基于印度电影的文化和宗教独特性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在印度电影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将从伦理视角出发,选取2010年至2020年国内引进的印度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部影片作为文本,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与分析。从印度女
从1921年第一部新闻事件改编电影《阎瑞生》到近几年的电影创作,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完成了对“空间”的自发复刻到自觉表现的转变,这其实是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在转向类型化、商业化过程中的创作策略与经济策略,而电影的类型化与商业化都离不开对观众心理的精确解读。那么,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如何通过“空间生产”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影像空间如何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与现实认知?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影经历里观众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建设,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在文艺领域,国家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打造了一支包含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文艺工作者的工人阶级文艺大军,号召广大知识分子作家深入工厂、车间进行文学创作,同时扶持一线工人学习文学写作,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潮。胡万春是在上海工业基地成长起来的工人作家,享受着国家对工人培养的政策福利,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从
从实地取景“拍”电影到棚内合成“做”电影,数字特效技术深刻影响了当今电影的发展。在这其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使电影表演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根据角色的五官、身材等体貌特征判断这一角色由哪位演员扮演。但在塑造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这些依据都被技术窜改了,演员从台前走向幕后,观众无法从银幕中得知是谁在表演。电影在使用动作捕捉技术之前通过定格动画、特效化妆、机械模型等物理特效实体拍摄虚拟角色。从
莎士比亚将他对人类忘恩负义本性的追寻融入到《李尔王》与《雅典的泰门》的创作中。李尔、葛罗斯特、泰门屈从于谄媚之言而对逆耳忠言恼羞成怒,他们纵曲枉直的结果则是自身命运的急转直下。对三人悲剧成因的探讨会发现,他们不幸的根源在于视野及认知的局限。由于对“人”认识有限,主人公轻信看似忠贞实则心怀不轨的献媚者,而误解竭力揭露真相的忠贞者。本文借助于福柯的“认识价”,试图探讨人物对同一言行截然不同的解读。三人
学位
现代汉语“和”类虚词包括“连、同、跟、和、共”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大都兼有连、介两种词性,而在“和”类虚词中,虚词“和”的连、介词性判定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学者已分别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虚词“和”介、连词性的区分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句法测试手段、语义特征对虚词“和”的词性做出区分,以及对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虚词“和”的词性进行判定;但虚词“和”在补语、状语、定语等其他句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