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明标准的学说与立法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证明,是指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依证据来认识待证事实的活动。刑事证明标准,是指公检法三机关运用证据认定不同的证明对象应达到不同的证明程度。其核心内容是证明对象与证明程度的一一对应。 在理论界,对建立什么样的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指导理念或学说。总体来讲,大致可概括为三种: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混合说。当前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热争,很大程度上与这些理念有关。笔者以为,这三种学说并无实质区别,是同一理念即真实:但都不宜直接作为证明标准,因为,诉讼证明标准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的程度,而真实仅反映认识的性质。真实应当是司法证明的目的而不是标准;比较而言,法律真实说不单纯强调认识的客观性,在认识上有进步,因为,诉讼中的真实只能是“信以为真”、“确信为真”,况且真实本就是一个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概念;解决证明标准问题不能停留在真实的层面,要由真实转向定量或近似定量地表述证明程度,困难在于对认识程度的定量表述不易。 刑事证明标准立法的主要问题是:对哪些具体的证明对象设定多高的证明程度,以及如何表达出来。就定罪的证明程度而言,应达尽可能高的证明程度,但笔者以为,不同的表述,如内心确信、排除合理怀疑、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他性等,实际上是同一种证明程度,且是最高的证明程度。不同的表述各有优劣。排他性的表述应为我国立法采纳:尽管笔者以为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准确性最好,但是,毕竟是在我国的立法,条文的规定不能不考虑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排他性的表述依然不失一定的弹性,因而不必再为定罪的证明程度区分不同的层次。
其他文献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其中农民问题的解决又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发展的新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中国治国理政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产党执政思想必不可少的两
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对政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包括了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最一般意义上的解构与建构,包括,第一,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体现了一种理性实
本文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的立法实例为对象,研究我国地方立法决策的实际运作状况。本文由四章组成。正文的第一章介绍《上海
该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融资中的抵销法律问题:作为探讨国际融资中抵销法律问题的前提,第一章首先较全面地探讨了法律适用问题,包括作为分析前提的识别问题;可能发生法律冲
该文在对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关系,认为垄断性(专有性)是知识产权是作为一种财产权的固有属性,而并非其特征.知识产权不是法
反倾销措施本身可能触及到各相关利害关系方的利益,反倾销措施一方面保护了受到国外倾销产品冲击而遭受实质性损害的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又由于反倾销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反倾销税的
法律援助产生的理论原因是社会对人权保障的需求。法治、公正和平等是法律援助的三大价值基础。国家责任的有无是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与传统法律援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现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