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心智哲学视角下研究汉语双关语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双关辞格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来被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通过对先前研究的归纳总结,作者发现以往对双关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语义、语用和认知方面。然而,以往的修辞研究只注重双关语委婉、讽刺、幽默的语言表达效果;语义研究只侧重双关语双重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双重含义的动态产生过程;语用研究只重点关注双关语产生的语用因素,解释人们是如何通过双关语完成交际的;认知研究大多数只是机械地套用一种理论或几种理论的结合,却忽视了双关语生成过程中的初始条件和各种变体。第二,现如今,对语言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将心智哲学中的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中,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徐盛桓,何爱晶,华鸿燕,廖巧云等,但以往很少有学者从心智哲学视角对双关语进行研究。双关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将双关语看作是人类认知心理过程的产物,阐释双关语产生过程中主体的意识活动可以弥补先前研究的不足,所以从心智哲学视角下研究双关语是十分有必要的且是可行的。心智哲学肇始于法国哲学家Merleau-Ponty(1945)的《知觉现象学》,主要代表人物有George Lakoff(1999)、J.R.Searle(1983)等。心智哲学主要研究人的心智、意识及其身体同大脑的关系。将心智哲学中的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是著名学者徐盛桓2010年率先开启的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创新性理论探索,主要探讨语言表达和心智活动的关系。所以,本文试图应用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心物随附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事件和用例事件对诗歌、广告和歇后语中汉语双关语的生成过程展开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意向性在汉语双关语生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二,心物随附性在汉语双关语生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本文主要的发现有:第一,意向性是汉语双关语生成的起点,决定了对事件的选择和定位,主体使用汉语双关语是为了以委婉、幽默、讽刺的意向态度来表达意向内容。第二,心物随附性控制着对事件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选择,心理属性对物理属性的随附是汉语双关语生成的基础。探讨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对汉语双关语生成所起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广告和歇后语中主体对汉语双关语的使用。本研究的贡献有两方面:在理论方面,作者运用心智哲学中的理论分析汉语双关语生成过程中主体的心智活动,能够为汉语双关语的应用提供合理的阐释,为以后研究汉语中其他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在实践方面,通过研究心智哲学视角下汉语双关语的生成,作者深层次地解读了汉语双关语生成过程中所伴随的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为今后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