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SPLUNC1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elen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从本质上来说肿瘤是基因病,其发生、发展过程是多种基因表达失常的结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治疗也应该、同时也必须是以修正这些发生变化的基因为基点的治疗手段。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鼻咽癌的发生同其他肿瘤一样,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和多阶段的过程。为了研究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何志巍博士通过高密度的cDNA微阵列膜比较了人正常鼻咽和鼻咽癌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中克隆了一个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的EST全长,命名为YH1基因,GeneBank收录号为AF158745。YH1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0q11.2,基因全长约7.31kb,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cDNA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编码一个富含亮氨酸(24.6%)、含256个氨基酸的偏酸、疏水性蛋白质,有4个磷酸化位点。由于其3’UTR剪切方式不同,存在2种不同的转录本,但编码的蛋白质相同。YH1基因序列与小鼠的上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palate,lung and nasal epithelium clone,PLUNC)基因高度同源,在猪、牛、大鼠等物种中都高度保守,因而被统一归结为PLUNC家族;因其分子量小,因此人PLUNC基因被命名为SPLUNC1(short plunc 1)。SPLUNC1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在成人鼻咽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在鼻咽癌细胞系及活检组织中表达下调或不表达;气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右心房、空肠、成人肺、唾液腺、胚胎肺组织等。此外,SPLUNC1基因的一个转录本LUNX在非小细胞性肺癌中表达上调,而且能在该肿瘤的早期转移淋巴结中检测到,因而LUNX被认为是一个非小细胞性肺癌淋巴结早期转移的分子标志物。SPLUNC1基因确切的生物学功能至今仍不明确。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N-端存在一个含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与腮腺和气管腺上皮产生的分泌蛋白LCN1和腮腺分泌蛋白(parotid secretary protein)极为相似。对该蛋白三维结构的预测结果显示内部含有一个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结构域(BPI domain),其三维折叠结构与BPI折叠极为相似,而BPI的桶状结构能与细菌细胞壁上脂多糖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具有中和内毒素及直接杀菌作用,因此推测SPLUNC1蛋白很可能是一种分泌蛋白,并具有结合细菌脂多糖、消灭细菌的功能。此:外,对SPLUNC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也证实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多态性与NPC的易感性之间存在着联系,是NPC发生的一个风险因子。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是后基因组时代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基因的正确表达依赖于一个复杂的调控机制,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启动子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的DNA序列,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顺式元件。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特定的启动子起始过程常常决定某个基因是否应当表达。增强子是基因转录的正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具有促进启动子表达下游基因的作用,同其他的负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共同维护着下游基因的正确表达。不同的转录因子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或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应,结合于转录调控元件,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控制不同基因的表达。一个基因的正确表达依赖于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和RNA聚合酶三者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在阐明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干预某些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逆转基因异常表达,产生抗肿瘤效应,已经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基于人SPLUNC1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肿瘤发病机制和防治中的潜在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体内表达SPLUNC1的细胞类型,鉴定SPLUNC1的启动子、增强子和有关的转录调控因子,为深入研究SPLUNC1基因和相关调控机制、构建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作用靶点奠定基础。本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一)表达SPLUNC1基因的细胞类型的鉴定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近30种组织中SPLUNC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PLUNC1在上腭、表皮、食管及食管—责门部的鳞状上皮,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和肺鳞癌的肿瘤细胞,鼻咽部、气管、宫颈部化生的鳞状上皮中均不表达;在胃粘膜、胆囊、空肠、结肠、子宫内膜及腺体和宫颈部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中也不表达;主要表达在鼻咽、气管和支气管的假复层柱状上皮中,且沿呼吸道从上至下,该基因表达逐渐减弱,在肺组织中检测不到其表达。在腮腺、下颌下腺的导管和浆液腺细胞、鼻咽、肺和食管等部位的粘膜下浆液腺细胞、胃粘膜下壁细胞及乳腺小叶和导管上皮中也表达SPLUNC1,而粘液腺细胞中不表达。此外,在肺、胃、结肠、乳腺、子宫内膜和宫颈等部位的腺癌组织中,SPLUNC1基因均呈强阳性表达。提示SPLUNC1基因很可能是一个与分化有关的基因,而非鼻咽癌的抑癌基因,其表达具有明显的细胞特异性。(二)生物信息学预测SPLUNC1基因表达调控元件采用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SPLUNC1基因5’端-5000bp~+1000bp(以第一外显子为+1位)序列进行分析,预测SPLUNC1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1~+10bp区域间、-29bp处存在TATA box、启动子位于-490~+89bp区间;在人和小鼠两物种间该基因的-245~-1bp区间高度保守,并且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些预测结果为进一步鉴定SPLUNC1基因的调控元件、探讨其表达调控机制和构建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SPLUNC1基因5’端侧翼区启动子活性分析通过Real-time RT-PCR的方法检测了肺腺癌等十一种细胞系中SPLUNC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肺腺癌Glc-82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这为进一步研究SPLUNC1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细胞材料。在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的基础上,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了5’端截短的P4(-3000~+100bp)、P3(-2000~+100bp)、P2(-1000~+100bp)、P1(-500bp~+100bp)和P0(-240~+100bp)等5个调控区片段。预期长度的PCR产物经过测序证实后,定向连接至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的KpnⅠ和XhoⅠ限制性内酶切位点上,经双酶切鉴定后,成功构建了5个报告基因重组载体pGL3-P0~pGL3-P4。以pSV-β-Galactosidase质粒为内对照,将空载体pGL3-Basic、阳性对照pGL3-Control和不同长度调控区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Glc-82和293A细胞中,培养48小时后检测细胞裂解液中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SPLUNC1基因不同长度调控区片段的荧光素酶活性在Glc-82和293A两种细胞中均存在差异,P0在2种细胞中的转录活性均高于其他长度的片段;在两种细胞中,pGL3-P0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是空载体pGL3-Basic的5.10和2.69倍,说明P0具有启动子活性,提示SPLUNC1的启动子可能存在于其5’端序列-240~+100bp区域中。此外,SPLUNC1基因的5个调控区片段在Glc-82细胞中的转录活性均高于293A细胞,提示SPLUNC1基因的启动子具有一定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四)SPLUNC1基因增强子的鉴定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对生物信息学预测的5个增强子片段(E0:-158~-9bp;E1:+3770~+3959bp;E2:+2069~+2201bp;E3:+26454~+6555bp;E4:+14553~+14652bp)进行扩增,PCR产物经过测序证实后,分别定向连接至报告基因载体pGL3-Promoter中SV40启动子上游的KpnⅠ和XhoⅠ限制性酶切位点上和SV40启动子及报告基因下游的BamHⅠ和SalⅠ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经酶切鉴定后,构建了5个报告基因重组载体pGL3-E0~4-up和5个重组载体pGL3-E0~4-down。以pSV-β-Galactosidase质粒为内对照,将空载体pGL3-Promoter、阳性对照pGL3-Control和不同增强子重组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中。测量培养48小时后细胞裂解液中荧光素酶活性的结果显示:当增强子片段位于报告基因启动子上游时,pGL3-E0和pGL3-E2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高,调控活性分别是空载体pGL3-Promoter的2.95和3.03倍。当增强子连接于报告基因下游时,pGL3-E0、pGL3-E1和pGL3-E2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pGL3-Promoter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是空载体pGL3-Promoter的2.65、2.83和3.13倍。此外,在增强子位于报告基因不同位置的调控活性比较中,片段E1位于报告基因下游时调控活性明显高于其位于报告基因上游时的调控活性。(五)SPLUNC1基因启动子区反式作用因子的鉴定将SPLUNC1基因启动子区分别含有Snail、YY1、n-MYC和HNF-3beta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寡核苷酸序列(22~30bp)进行3’端生物素标记,并退火形成双链的探针,与Glc-82细胞的核提取物进行结合,通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MSA)证实Snail、YY1和n-MYC转录因子能与Glc-82细胞核蛋白结合,形成特异性的DNA-protein复合物。此外,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中,Snail抗体沉淀的DNA模板,可以特异性地扩增出SPLUNC1基因启动子区片段,进一步证实Snail转录因子参与了SPLUNC1基因的表达调控。结论:1.人SPLUNC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细胞特异性,它可能是一个与分化有关的基因,而非鼻咽癌的抑癌基因。2.SPLUNC1基因5’端侧翼区-240~+100bp具有启动子活性,并具有一定的细胞特异性。3.SPLUNC1基因的-158~-9bp、+3770~+3959bp和+2061~+2201bp序列具有增强转录的能力。4.Snail、YY1和n-MYC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SPLUNC1基因的转录调控。
其他文献
涂料是消失模铸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膨润土是消失模铸造涂料的常用悬浮剂。本文以硅溶胶和正硅酸乙酯为改性剂,研究了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性能与结构的影响。以膨润土和改性膨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媒体向我们提供着我们需要的所有信息。从普通的报刊杂志到网络新闻,信息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即时性极强的网络新闻相比,报刊杂志以其
本文主要讨论了英汉数字缩略语的结构构成,以及英汉数字缩略语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汉语数字缩略语的构成,以及与其英译结构的比较。简单式,即由一
随着全球资源逐步贫化和人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应用越来越关注。攀枝花钢铁公司排出的高炉渣目前已达7000万吨,渣场难以堆放,且严重威胁金沙江水域。同时,渣中含
研究背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是内科最常见急症之一,70%-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热势重之特点,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现代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常规分离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
宋代医学教育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宋初,设太医署管理其事;宋仁宗庆历年间(1042-1048),太医局医学教育兴起;宋徽宗朝改办为太医学,隶属于国子监,地位盛极一时;南
CD4+CD25+T细胞是一种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无能与免疫抑制的功能,在机体内调节免疫反应,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和自身免疫耐受起重要作用。CD4+CD25+T细胞产生于胸腺,在CD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变量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等的发展,精细农业作为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应运
采用紧密纺纱技术,能有效减少纱线毛羽、进一步改善纱线结构、大幅度提高纱线品质,从而提升纺织面料的档次,目前已成为国内纺织界研究与开发的热点,被称为21世纪纺纱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