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4年1月期间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病例,患者均采用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及神经功能情况的相关数据;评价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并观察内固定松动情况。数据结果用SPSS2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研究手术时间110-210(138±48)min,出血量300-1200(423±52)ml。术后1例皮缘坏死,1例并发结核窦道,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及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脱落,随访时间15-36(18.7±5.3)个月。术前ESR为(47±10.2)mm/h,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ESR均恢复正常,为(8.0±3.1)mm/h,ESR在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5.470,P=0.001);术前CRP为(38.8±9.1)mg/L,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CRP均恢复正常,为(9.7±4.7)mg/L,CRP在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79.050,P=0.000);术前VAS评分为(6.8±1.6)分,术后1月显著下降为(2.6±1.2)分,VAS评分在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7.664,P=0.016);ODI评分术前为(39.1±12),至末次随访时改善为(6.8±2.5),改善率为82.6%,较术前改善明显,ODI评分在术前、术后3月、6月及末次随访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8.073,P=0.004);术前后凸Cobb角为(23.3±5.2)°,术后1个月为(8.7±2.1)。,平均矫正14.6°,矫正率为62.6%,术前与术后1月后凸Cobb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06);末次随访时为(11.6±3.0)°,平均丢失2.9°,术前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31),术后1月较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O.38,P=0.705);术前17例存在神经功能损伤者(B级2例,C级3例,其余均为D级),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ASIA分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术后8个月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3-8(5.1±1.4)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Bridwell I和Ⅱ级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9%和96%。所有患者术后9-14(11±1.7)个月获得临床治愈,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1%和96%。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螺钉松动移位、钛棒螺钉断裂、植骨块松动脱出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创伤相对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是相对意义上的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可以满足彻底的结核病清除和有效的脊髓减压,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后的三柱坚强固定的目的,能有效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