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大荔人发现以来,大荔人的年龄问题一直是地学考古界研究的焦点。关于此问题,虽然前人用不同的地质年代测定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包括,古生物(吴新智等,1979),铀系列测年(陈铁梅等,1984),热释光(孙建中等,1991),电子自旋共振(尹功明等,2001),红外释光(尹功明等,2002)。但是所得结论不尽相同,跨度较大,从180ka到300ka。由于在含大荔人化石文化层以上,黄土古土壤地层不是很典型,因此,对于大荔剖面古土壤的划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朱照宇等,认为只有一层古土壤。薛祥熙则认为有四层古土壤。 王永炎等在1979年从古地磁极性角度,提出了一种年代认识,但是其结论受限于当时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其结论尚存商榷空间。80年代,刘东生院士首创的洛川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标准年代曲线问世以来,吴文祥从磁化率的角度又对大荔遗址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认为,大荔人文化层位之上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应由3层古土壤,S0,S1,S2,和2层黄土L1,L2组成,并推测出大荔人所在层位应是S3。笔者在朱日祥近年在泥河湾古地磁定年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启示之下,认真研究了上述结论,发现吴未对砂土层进行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对于大荔人文化层的所属,只是一种初步估计,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