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 78次 | 上传用户:ydaf7n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高环保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程中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多以配筋的形式出现,为研究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本文通过梁式试验、中心拔出试验、钢筋内贴片试验对变形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形钢筋在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中的粘结锚固机理和粘结锚固强度变化规律,以解决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锚固设计问题,为活性粉末混凝土规范的编制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进行了一批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式粘结试验,通过改变活性粉末混凝土内钢纤维体积掺量、保护层厚度、粘结长度等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试件破坏形式、粘结应力-滑移曲线、粘结锚固特征值的影响。研究表明:锚固条件对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得出了变形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强度和滑移的计算公式;(2)通过梁式试验和中心拔出试验对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0%~2.0%的活性粉末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法下粘结强度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变化规律。同时进行了一组C40混凝土梁式试验,与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0%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进行对比,研究变形钢筋在不同混凝土基体中粘结性能差异,并从微观结构方面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机理。研究表明:两种试验方法下得到的粘结强度都随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梁式试验的粘结强度增长趋势大于中心拔出试验,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0%时,中心拔出试验的粘结强度大于梁式试验;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5%-2.0%时,中心拔出试验的粘结强度小于梁式试验;变形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要远大于C40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致密的结构及钢纤维的掺入是其具有超高粘结强度的原因;(3)进行了钢筋内贴片试验,根据实测钢筋应变,分析了不同位置处粘结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粘结长度内变形钢筋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的粘结应力分布规律,推导出了反映这种变化的位置函数;根据试验结果推导的粘结锚固特征值将粘结应力-滑移曲线分段,建立了考虑粘结位置的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4)在上述试验基础上,通过锚固可靠度分析及现有规范对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0%~2.0%的活性粉末混凝土中变形钢筋的粘结长度提出了实用设计建议,为制定相关规范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的自贸区战略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一项完整的国家自贸区战略包括价值观、伙伴遴选标准、有利于长期竞争力的条款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1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已经在B超或彩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
本文从日用陶瓷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日用陶瓷设计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起到引导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日用陶瓷设计和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关系。试图开辟日用陶瓷设计的新理
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以“文化线路”的方式与世界其它各国产生广泛联系,至今仍影响人们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当首推“茶”。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首,也是以农牧为主的国家人
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式。最具传统也最具分量的学科教学领域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学科探究教学问题。本文基于一手听课与评课实例
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社会养老又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以房养老等方式。家庭结构与养老方式联系紧密,在不同家庭结构中,家庭中的老
教学质量观问题不仅是反映当代教育变革的理念问题,更是影响中小学开展有效教学的方向与质量的实践问题。当前实践层面有效教学推进的"虎头蛇尾"现象揭示了长期以来单极取向
<正>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是继明代中叶产生的临川派与吴江派以后,在曲坛上新崛起的一个戏曲创作流派,苏州派剧作家的出现,给明末清初的曲坛带来了新的气象,在明清戏曲发展
应用岩石破坏过程渗流-应力-损伤(FSD)耦合分析软件F-RFPA2D,通过对孔隙水压作用下岩石试件加载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对孔隙水压力大小和梯度对岩石试样中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进
隔热功能织物(TIF)是将隔热材料(TIM)整理到织物表面使织物内部温度降低的功能性纺织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阐述了阻隔型、反射型及辐射型隔热材料的隔热机理及研究动向,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