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使用“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数据,评估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就业概率的影响。人们在直觉上普遍认为参与比不参与总要好,而且从本文使用的数据来看确实如此,但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已经自我选择以后的结果,不能反映就业指导课的真实效果。本文采用不考虑自选择logistic方法估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的影响,接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自选择,估计就业指导项目对就业概率的参与效应,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自选择作用的大小,确定去除自选择作用后就业指导课是否效果仍然显著。然后,细分考察不同学校类型、各省份、不同家庭来源和不同性别的就业指导课的参与效应,以便全面微观地了解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结果表明:从总体看,与传统Logit方法相比,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自选择偏差后,估计的参与效应下降了75%,但仍然显著为正,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项目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从样本分类看,211高校、一般本科学校的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指导课促进就业的作用不显著;分省市看,各省市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有待改进;按性别看,男性和女性毕业生都可以通过参加就业指导课提高就业率;分生源地看,就业指导课能促进农村弱势毕业生就业。最后本文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