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致病机制及绝经后骨质疏松遗传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一个临床类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家系进行疾病诊断及致病基因鉴定,建立模型小鼠探讨其发病机;探讨BMP7基因多态性、血清CTSK水平及CTSK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观察维生素D及钙剂补充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询问病史并行相关检查,诊断疾病。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测序、连锁分析、单倍型分析、Sanger测序筛选可能致病基因,用Stat1knockout及Stat1Y33X knockin模型小鼠对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用DXA检测受试者L1-4、左股骨颈及全髋部骨密度。X线检查明确胸腰椎骨折史。检测血清骨转换指标水平。对BMP7基因8个SNP及CTSK基因4个SNP进行基因分型。将485例绝经后妇女分为三组:钙剂组、普通维生素D组、活性维生素D组,随访2年,检测基线、12及24个月骨转换指标、双手握力、站立试验时间、SF-36评分,比较其变化。结果:先证者四肢指/趾关节疼痛、膨大畸形、周围软组织肿胀、无关节面破坏及间隙狭窄,暂诊断为“类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初步确定致病基因为STAT1,突变位点为第3外显子:c.99C>A(p.Y33X)。Stat1knockout模型小鼠纯合子2-3周死亡,Stat1 Y33X knockin模型小鼠尚未发现相似表型。校正年龄、身高、体重,BMP7、CTSK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骨质疏松性骨折、血清CTSK水平、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随访2年,活性维生素D组PTH、β-CTX、P1NP水平较基线明显降低、握力与基线相当,钙剂组β-CTX水平较基线明显升高。普通维生素D组和活性维生素D组生活质量维持基线水平。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个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家系,暂命名为“类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以幼年起病的四肢指/趾关节疼痛、膨大畸形、免疫指标正常为特征。STAT1为致病基因,Stat1 Y33X knockin模型小鼠尚未发现相似表型。BMP7、CTSK基因多态性、血清CTSK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绝经后妇女补充活性维生素D随访2年可降低骨转换水平、维持肌力和生活质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能够维持或改善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图像手动划取感兴趣区域(ROI)定量测定脑深部核团内铁沉积的可行性。并探索用其定量评估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脑内深部核团的铁含量。此外,采用QSM技术探索性研究以震颤为主型的PD病人齿状核内铁沉积改变。并探索性分析基于QSM图像上黑质体-1结构的显示
目的: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脑白质损伤是造成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然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慢性脑缺血状态下,是否以及如何参与白质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探索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白质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模型,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的1、2、4周,利用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监测脑血管密度和
研究背景与目的:脉安肽是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其抑制微型猪股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同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凝血酶在缺血性或出血性脑损伤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凝血酶与蛋白酶激活受体相结合发挥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病变主要通过活化凝血酶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PAR-1)而造成神经细胞的病理损伤。抑制PAR-1活化,可以减轻
尿道下裂作为一种多因素致病的先天性畸形,迄今为止大多数尿道下裂的发病原因仍然不明。近年来,尿道下裂遗传因素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之一,其中,由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aition Study,GWAS)技术发现的DGKK(二酰甘油激酶K编码基因)被认为可能是尿道下裂主要的风险基因。该研究结果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尿道下裂人群中被验证,而国内尚未有应用GWAS技术进行汉族儿童尿道下裂
实验背景及目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案,并且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虽然面肌痉挛在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成绩,但至今为止它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来全面、完整地阐述其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且目前的研究和探索大多集中在面神经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病因是胚胎期心脏发育调控异常。先天性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是常见的CHD,包括从解剖左室流出道一直延伸到主动脉弓降部的一组狭窄性病变,涵盖了心室、瓣膜及大血管缺陷等多种临床缺陷,多种病变往往同时存在,提示在发育上可能
目的:分析现阶段临床治疗长段气管狭窄的现状,针对Slide吻合术的局限性,提出应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正常气管的方案,并进行基础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气管Slide吻合术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病例资料,使用SPSS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气管支架,结合组织工程手段,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并通过体内移植实验验证其替代正常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中的应用及其治疗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确诊为ROP,并且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连续病例。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作为首选治疗的患儿归为第一组;ROP 4、5期患儿围手术期应用雷珠单抗者归为第二组。第一组中患儿根据转归再细分为5个亚组:治愈亚组、复发亚组、未完全亚组
背景:肠道菌群对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短肠综合症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随临床状态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如肠外营养的使用、并发症的发生都可影响菌群的构成。目前,对婴幼儿短肠综合症患者菌群改变与相关并发症、肠道免疫和代谢状况的关联性分析还未见报道。方法:18例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婴幼儿短肠综合症患者纳入分析,共收集到26例粪便样本。并将这些样本分成三组:无症状组、肝功能损伤组和导管相关
目的:观察比较复发性流产(RSA)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血液动力学各项参数的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时观察阿司匹林对上述各项参数的影响。旨在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血液动力学与RSA发生的相关性,同时也为阿司匹林治疗RS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1至2017.1期间在门诊就诊的1155例育龄妇女,包括917例RSA患者(RSA组)、188例非RSA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