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现阶段临床治疗长段气管狭窄的现状,针对Slide吻合术的局限性,提出应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正常气管的方案,并进行基础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气管Slide吻合术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病例资料,使用SPSS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气管支架,结合组织工程手段,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并通过体内移植实验验证其替代正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现阶段临床治疗长段气管狭窄的现状,针对Slide吻合术的局限性,提出应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正常气管的方案,并进行基础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气管Slide吻合术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病例资料,使用SPSS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气管支架,结合组织工程手段,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并通过体内移植实验验证其替代正常气管的可行性。结果:全组共有113例患儿接受Slide吻合术,术后早期死亡率17.70%,术前存在呼吸困难症状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狭窄段长度对Slide吻合术的预后有一定提示意义,狭窄段超过正常气管的50%提示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监护及住院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术后出现肉芽组织生成、呼吸机依赖、气道炎症、肺炎、低心排、脑血管意外的患儿,其生存率及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中患儿的中期效果良好,无出院半年以上中期死亡病例,1年、5年估算生存率均为77.28±4.01%,绝大部分患儿可达完全缓解或接近完全缓解。通过3D打印可降解材料可以构建出与兔正常气管结构类似的气管支架,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粘附能力,并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力。经过接种软骨细胞,可以在体外构建出有一定组织厚度的组织工程气管,再经裸鼠皮下成熟后,可以再生出成熟的软骨组织。通过使用组织工程气管置换兔正常气管,术后组织工程气管移植组兔子可存活2-10周。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于术后肉芽组织生成。结论:Slide吻合术为许多长段气管狭窄患儿创造了手术条件,但术后死亡率偏高,术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其仍有一定局限性。为进一步改善手术方式,我们结合3D打印技术与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出与正常气管形态类似的组织工程气管。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使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自体气管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增加。2012年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8.7%速度上升。研究指出64%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约1/3会进展为痴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80%,已成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不明,但有研究指出其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脑血管损伤共同作用所致,可出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病变特征。许多研
Park7/DJ-1缺失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家族性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PD是最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和残存神经元内富含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路易小体(Lewy body,LB)的形成。α-Synuclein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在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DJ-1可抑制
背景: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Tau疾病的主要神经病理特征,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种具有细胞因子样特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发现SAA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脊液中含量升高,且与Aβ沉淀共定位,提示SAA与阿尔茨海默疾病具有相关性,但是SAA与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否相关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real-time PCR实
目的:1.探究原发性快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iRBD)、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三种突触核蛋白谱系病患者是否存在视觉追踪运动异常,并比较分析视觉追踪运动异常的特点。2.探究视觉追踪运动检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诊断和鉴别诊断PD和MSA的可行性。3.探究iRBD患者是否存在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以及视觉追踪运动功能是否与该异常相关。4.探究iRBD和PD患者是否存在基于脚桥核(P
目的评估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图像手动划取感兴趣区域(ROI)定量测定脑深部核团内铁沉积的可行性。并探索用其定量评估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脑内深部核团的铁含量。此外,采用QSM技术探索性研究以震颤为主型的PD病人齿状核内铁沉积改变。并探索性分析基于QSM图像上黑质体-1结构的显示
目的: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脑白质损伤是造成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然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慢性脑缺血状态下,是否以及如何参与白质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探索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白质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模型,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的1、2、4周,利用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监测脑血管密度和
研究背景与目的:脉安肽是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其抑制微型猪股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同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凝血酶在缺血性或出血性脑损伤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凝血酶与蛋白酶激活受体相结合发挥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病变主要通过活化凝血酶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PAR-1)而造成神经细胞的病理损伤。抑制PAR-1活化,可以减轻
尿道下裂作为一种多因素致病的先天性畸形,迄今为止大多数尿道下裂的发病原因仍然不明。近年来,尿道下裂遗传因素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之一,其中,由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aition Study,GWAS)技术发现的DGKK(二酰甘油激酶K编码基因)被认为可能是尿道下裂主要的风险基因。该研究结果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尿道下裂人群中被验证,而国内尚未有应用GWAS技术进行汉族儿童尿道下裂
实验背景及目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案,并且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虽然面肌痉挛在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成绩,但至今为止它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来全面、完整地阐述其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且目前的研究和探索大多集中在面神经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病因是胚胎期心脏发育调控异常。先天性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是常见的CHD,包括从解剖左室流出道一直延伸到主动脉弓降部的一组狭窄性病变,涵盖了心室、瓣膜及大血管缺陷等多种临床缺陷,多种病变往往同时存在,提示在发育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