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婴幼儿白内障是严重影响患儿视力发育的疾病,在英国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0.36%,其中双眼致密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0.12%,单眼的发病率为0.08%。Francois回顾性资料表明,白内障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0%~38.0%。全世界约有20万儿童由于双眼白内障而致盲(最佳矫正视力<0.05)。在我国天津、上海、北京儿童致盲原因的调查中,发现20%~39%的盲童是因白内障而致盲。尽早施行白内障摘出并矫正无晶体眼的屈光不正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白内障的原则。由于儿童眼球发育及屈光改变很快,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后屈光度不能随其变化,而且幼儿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极高,这些都给儿童人工晶体植入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就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儿童近视漂移与眼轴发育的关系、影响眼球发育的因素、IOL屈光度选择是否适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方法:
对在邢台眼科医院1997年和1998年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患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70人84只术眼)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对其目前的屈光状态及视功能进行了系统检查,综合分析患儿术时及目前的屈光系统发育情况。患儿入选条件为:术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眼轴、角膜曲率、眼部情况等);年龄小于12岁;目前对其各项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患儿年龄均在9岁以上。
依据术时年龄将患儿分为4组:(1)小于3岁组;(2)大于等于3岁小于6岁组;(3)大于等于6岁小于9岁组;(4)大于等于9岁小于12岁组。对术时与目前测量的眼轴、角膜曲率、IOL度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对单眼白内障患儿的术眼与健眼能否协调发育,对其眼轴的增长分别做了术时及目前的配对t检验。依据患儿目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将患儿分为0.1以下组,0.1-0.5组及视力大于0.5组,分别对其眼轴的增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依据患儿是否具有双眼视觉功能,将患儿分为两组,对两组的眼轴增长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患儿目前的眼轴与正常儿童眼轴进行比较,了解其眼轴发育是否正常。
结果:
1、对术时眼轴与目前测量眼轴进行配对t检验,四组患儿眼轴增长前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长儿童(大于9岁)眼轴亦表现为增长趋势。
2、对患儿术时与目前的角膜曲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小于3岁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3组无统计学差异。
3、对患儿术时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与目前检查后计算所得人工晶体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四组患儿前后所需的人工晶体度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4、对单眼白内障患儿的术眼与健眼能否协调发育,对其眼轴的增长分别做了术时及目前的配对t检验:
4.1术时患儿术眼与健眼眼轴比较,四组患儿在手术时的术眼与健眼眼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4.2目前患儿术眼与健眼眼轴比较,四组患儿患眼与健眼眼轴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5、依据患儿目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将患儿分为0.1以下组,0.1-0.5组及视力大于0.5组。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发现,每两组之间的眼轴增长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眼轴增长呈递减趋势。 6、依据患儿是否具有双眼视觉功能,将患儿分为两组,对两组的眼轴增长进行方差分析,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依据患儿目前的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11~12岁组和大于12岁组(Table 8.Table 9),对两组患儿的眼轴(包括患眼及健眼)与正常儿童眼轴(数据来自贾曙光等研究)进行单样本均数的t检验。患儿的健眼与正常儿童眼轴发育无统计学差异。术时小于3岁患儿术眼眼轴发育与同龄儿童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大于3岁患儿与同龄儿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眼轴增长是白内障患儿近视漂移的主要原因;在年幼儿童,角膜曲率的改变亦对近视漂移产生影响。
2、人工晶体眼与健眼能够保持协调发育,低视力明显影响眼球的发育,患儿是否具有双眼视觉未对人工晶体眼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
3、儿童人工晶体眼的眼轴在年长儿童(大于3岁)能够保持正常发育,在低年龄儿童(小于3岁)眼轴增长速度要快于同年龄儿童。
4、目前临床上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度数选择存在较大争议,常用的人工晶体度数选择原则对中国儿童的远期屈光状态预留不足。但由于眼球发育存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个体差异较大,如何正确预留人工晶体度数尚需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