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对气溶股/液水层中冰晶形成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晶粒子虽然只占悬浮的水汽凝结体的很少部分,但它强烈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和气候,以及云电极化和降水,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初始冰晶的形成是一种核化过程。目前冰晶的核化理论并不完善,特别是异质核化过程,受气溶胶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中冰晶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且未被完全认知,其内在的实际主导机制以及环境条件,气溶胶特征和冰晶进一步增长之间的清晰联系并未建立。当前对云内冰晶形成的外场观测很少,特别是初始的冰晶形成过程缺乏有效的观测手段。激光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大气主动遥感手段,被广泛用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具有非常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且相对于其他主动遥感手段是唯一能识别气溶胶的仪器。地基激光雷达对于固定目标区域持续探测的能力,使其对于初始冰晶的形成过程研究是最适合的手段。本论文利用武汉大学三套地基激光雷达系统结合常规的无线电探空仪对武汉上空的冰晶形成事件进行了分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云内初始冰晶形成过程的观测,展示了从液水增长到初始冰晶形成过程级别的图像,以及初始冰晶的形成位置(位于云顶),为自然大气中冰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认知。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简单介绍了大气中冰晶核化过程,并总结了当前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核化机制,表明了冰晶形成的外场观测对研究冰晶核化过程的重要性。分析了对云观测常见方法的优缺点,表明了地基激光雷达在当前初始冰晶形成过程研究中的适合性,是飞机原位测量以及微波雷达主动遥感无法比拟的。2)介绍了当前研究所用的仪器和数据。偏振激光雷达超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1分钟和30m),可以提供消光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等光学特性和云相态信息。高精度的水汽拉曼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层内详细的水汽信息。此外,谱分辩拉曼激光雷达作为世界第二台全水谱激光雷达提供了独有的液水信息。这三台地基激光雷达结合武汉地区常规无线电探空仪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数据为气溶胶/液水层内冰晶形成过程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光学特征和气象信息。3)估量了多次散射效应对云内退偏比的影响。多次散射会引起退偏比随激光在云内穿透深度增加而增加,且视场越大,多次散射引入的退偏比会越大。基于传统的蒙特卡罗方法,利用我们观测相关的数据计算发现液水云里的退偏比随激光的穿透深度增加而逐渐平滑增加,且有一个最大值~0.2。此外,在其他激光雷达站点的观测也表明多次散射对小视场激光雷达(~1mrad)引入的退偏比增加不超过0.1。因此,在当前研究中退偏比大于0.3是冰晶出现的标志而不是多次散射的影响。4)基于3年的激光雷达常规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捕捉到的9个缓慢上升的气溶胶/液水层里的冰晶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这些气溶胶/液7J水层全部出现在冬天,高度位于2-4km处。每个层最初都是几乎光学透明的且后向散射比远小于7.0,退偏比小于0.03。伴随着层的高度有一个轻微的抬升且层内水汽和液水含量逐渐增加,层的上部逐渐变成了一个几乎不透明的液水云,当液水含量增长到非常高的时候冰晶在云层的高边缘突然形成了。这些新形成的冰晶可能来自于液水滴的冻结。结合同时观测的无线电探空仪,发现冻结温度在-3到-80C,并且气溶胶/液水层(和随后生成的云层)总是位于逆温层以下。对于两个长时间存在的(>16小时)事件详细分析还表明,冰在层内形成之后伴随有降雨产生。
其他文献
强关联电子体系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强关联模型可以精确解出,所以需要数值方法的辅助来帮助理解各种系统中电子相互作用的效应.密度矩阵重整化群是研究低维强关联系统的准确和有效的数值方法.为了理解纳米尺度的非均匀性对强关联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一维半满的Hubbard超晶格的物理性质.Hubbard超晶格的原胞是由LU个排斥格点(排斥相互作用U>0和轨道能量ε≠0)和L0个自由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杆、板和壳等结构元件处于电磁场环境中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这种电磁场与力学场相互耦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非线性特性。这种非线性特性表现出来的力学行为比较复杂,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由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以往,对磁弹性屈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铁磁性薄板屈曲理论模型的建立及修正;以Tokamak核聚变反应堆环向磁场载流线圈为代表的对载流线圈及载流杆件的稳定性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并拥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地区,土壤贫瘠。然而近年来,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对该地区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却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锰离子氧化和多环芳烃降解的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在沙漠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获得有理论与应用研究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对部分其他分离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首先对参与锰离子氧化过程的细菌进行了研究。这
纳米孔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结构特点,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纳米孔传感器及基因测序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应的纳米孔技术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控地制备以及有效地调控纳米孔的结构,是基于纳米孔的设备集成的最基本的前提,对相关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借助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本论文主要对制备的镁(Mg)纳米孔进行了结构的表征、电子束辐照下的愈合机制的探索、与孔形有
本文以王廷相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王廷相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方法论基础。笔者认为王廷相受到商业文化的熏染,经历了仕宦生涯的历练,而明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以及理学、心学发展中显现出的种种问题,让王廷相产生了深切的忧虑,这一切促使王廷相在本体论上继承张载的气学,在伦理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展现出面向现实的特征。而在方法上,王廷相提倡怀疑精神,追求“自得”之学,同时他还将经验主义
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尚极其有限的古生菌病毒群体却已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对它们的研究正使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分类和对生命进化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目前报道的古菌病毒大多分离自环境,有关温和病毒的研究尚很少,而生物信息学预测古生菌基因组上整合有不同家族的前病毒区域。此外,对古生菌温和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携带二十面体包膜病毒SNJ1的溶原菌株Natrinema sp. J7-1中分离到另
河道截流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立堵截流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截流方法。对于大流量、高落差的截流工程,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水头落差大,水流能量集中,流速大,截流难度高。宽戗堤立堵截流、双戗堤立堵截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单戗堤立堵截流的龙口水力条件,但施工组织复杂,施工强度大,施工场地与场内交通要求高,龙口水力控制难度大。为此本文从分析戗堤下游水位对龙口水力条件的影响出发,提出截流工的概念,探讨采用
自1973年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被发现,研究者们定位了三个光敏核不育基因(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pms):pms1、pms2和pms3,它们分别位于7号、3号和12号染色体上,由于表型鉴定的复杂性,并没能成功克隆到光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者们仅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生理生化以及细胞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至今还没有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
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一样,中国博物馆文创起步较晚,但发展势态迅猛,社会效益凸显。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积极与市场对接,通过授权、合资、代销、定制等合作形式开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一旦蛋白质形成了错误的空间结构,直接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丧失或改变,继而引起众多相关疾病,迄今已发现有二十多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疾病相关。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即所谓prion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类慢性的、可在多种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