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eO3-BaTiO3复相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a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电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功能材料,因其可以实现将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而被广泛应用于驱动器、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中,在机械制造、军事国防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市面上应用最多的压电陶瓷为Pb(Zr,Ti)O3(PZT)体系陶瓷。但随着对环保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需要研发一种无铅压电陶瓷来替代PZT体系压电陶瓷。BiFeO3-BaTiO3体系无铅压电陶瓷因其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PZT陶瓷,从而被广泛研究。本文以Bi2O3、Fe2O3、BaTiO3、TiO2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成(1-x)BiFeO3-xBaTiO3粉体,在不同温度和时间煅烧后,在相同条件下经压制、烧结制备BiFeO3-BaTiO3复相陶瓷,并系统的研究了陶瓷的相结构、微观形貌、铁电性能、介电性能及压电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与课题组先前研究的纯相或离子掺杂的BiFeO3陶瓷相比,与BaTiO3固溶后,更不容易产生杂质相,剩余极化值Pr从原来的1μC/cm2左右,增大到26.70μC/cm2,性能显著提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结论如下:(1)对(1-x)BiFeO3-xBaTiO3(x=0.25,0.30,0.35,0.40)陶瓷进行XRD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为钙钛矿结构且不含杂相。随着x的增加,陶瓷的相结构由单一的菱方相(R)逐渐转变为菱方相和赝立方相(PC)共存,出现准同型相界(MPB),再变为单一的PC相。SEM结果显示x的改变对晶粒尺寸影响不大,在x=0.30时晶粒尺寸达到最大值6.70μm。电性能检测结果表示,当x=0.30时,由于存在MPB,所以此时陶瓷的电性能最好,其中电滞回线检测结果表明,其剩余极化Pr=26.70μC/cm2,矫顽场EC=23.25 kV/cm,逆压电常数(9*33=237 pm/V,居里温度为TC=419℃。(2)以0.70BiFeO3-0.30BaTiO3为基本组元,研究不同Bi含量对0.70Bi1+yFeO3-0.30BaTiO3(y=-0.02,0,0.02,0.04)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y≤0时,样品内R相和PC相共存,出现准同型相界,但由于Bi容易在烧结制备时挥发,当Bi含量不足时(y=-0.02),在高温下产生大量氧空位抑制晶粒长大,进而影响其性能。SEM检测结果表明当Bi过量即y>0时,虽然会促进晶粒长大,但会改变陶瓷的相结构,从MPB转变为单一的R相,也会降低陶瓷的电性能。基于此,当Bi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相等,即y=0时陶瓷的性能最好。(3)以0.70BiFeO3-0.30BaTiO3为研究对象,选取以750℃,800℃,850℃,900℃为煅烧温度区间,系统研究了在不同煅烧温度下保温2 h后的粉末,经压制后在1000℃烧结2 h后,陶瓷相结构,微观形貌及电性能的变化。发现在煅烧温度为750℃时,陶瓷的结晶性能差,晶粒尺寸过小,限制了陶瓷的性能。而煅烧温度超过800℃时,会造成Bi的挥发,影响到晶粒尺寸。在煅烧温度为800℃时,由于陶瓷表现出R和PC的混合相,出现MPB的同时具备较高的密度以及较大的晶粒尺寸,较低的漏电流,陶瓷的铁电及压电性能因此得到提高。(4)研究粉末在800℃煅烧不同时间(t=0.5 h,1.0 h,2.0 h,3.0 h)对陶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煅烧时间为t=0.5 h和t=1.0 h时,陶瓷的性能差别不大。在煅烧时间延长至t=2.0 h时,陶瓷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再延长煅烧时间至t=3.0h,陶瓷性能略微下降。这是由于在煅烧时间t<2 h时,粉末煅烧的不充分,在后续的烧结过程中无法提供晶核,限制晶粒长大,降低了陶瓷的密度,从而限制陶瓷性能。当煅烧时间t>2 h时,煅烧时间过长,造成部分Bi离子挥发,降低了晶粒尺寸,提高了漏电流密度,同时使相结构从R相和PC相混合变为单一的PC相,降低了陶瓷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纳米材料增强银基复合材料发展较快,一般是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使纳米相均匀的或成一定方向分布在银基体中来制备复合材料,这其中使用碳纳米管(CNTs)作为增强体加入到银基体中制备的复合材料就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本研究使用分子级共混法制备CNTs/Ag2O复合粉末,SPS烧结制备CNTs/Ag复合材料。首先从CNTs/Ag2O复合粉末的制备工艺开始,研究了其对复合粉末性质的影响;其次,研究了CN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生物技术和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性能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智能化、高集成和高密度存储等特点也要求材料的尺寸越来越小。在这种大环境下,纳米材料应运而生,纳米发光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其中,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稀土发光材料和碳量子点在照明、显示、防伪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稀土发光材料和碳量子点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稀土离子独特的4f-4f
由于碳纳米管(CNTs)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其作为改善材料性能的理想增强相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CNTs的添加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然而却发现当把其添加到铜、银等金属基体中时,往往大多数结果不能达到预期。其原因是由于CNTs自身的范德华力,使其极易于团聚,而没有能够在基体中均匀地分散,并且其与金属基体的弱界面结合。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来改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
单层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备卓越的力学、电、热、光等性能,在储能、电子器件、环境修复和复合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优异的性能仅限于无缺陷的石墨烯并被限制在纳米尺度,如何令其卓越的性能真正的为人们所用是值得探索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石墨烯三维自组装行成气凝胶,它不仅继承了构筑单元的优异特性,还兼具密度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尽管石墨烯气凝胶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
碳纳米管(CNTs)具有高强度(高达100 GPa)、超杨氏模量(~1 TPa)和高长径比(最大~1000)等优良性能,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材料。CNTs(增强材料)的加入可以显著的提高CNT/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然而CNTs的结构完整性、CNTs的分散状态以及CNTs与Cu基体之间的弱界面结合影响CNT/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三个因素。本论文基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采用不同化学修饰的碳纳米管增强
当今的许多行业都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电子器件,如航空航天、火力发电、石油勘探和核能等,而目前的Si基器件的极限应用温度仅达200℃,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由于SiC半导体材料具有宽带隙、高热导率及高击穿场强的优势而能轻易突破Si的物理极限,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大功率、高温、高频器件。SiC材料本身的应用温度可达1000℃,真正制约SiC半导体材料应用的是其欧姆接触的电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关于SiC欧姆接
碳氧化铝具有抗水化性强、化学稳定性强、抗氧化性好、耐高温等一系列优异特性,因此在耐火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知的碳氧化铝有Al4O4C和Al2OC两种类型,这两种碳氧化铝的制备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惰性气氛下采用碳热还原法是制备碳氧化铝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原料容易获得,但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难以合成纯相。碳氧化铝的形成机理至今未得到统一的解释,其形成路径不明确直接制约着碳氧化铝的
透明玻璃被认为是三维光学信息存储和多级加密的重要介质。然而,用半导体蓝色激光代替高成本飞秒激光直接在透明玻璃内部书写三维图案仍然是一个挑战。此外,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在全息存储和光学数据存储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光致变色薄膜和陶瓷相比,光致变色玻璃由于具有较高的透明性,使其更容易增加相同体积下的数据存储量。稀土离子掺杂的透明光致变色玻璃可以通过外部光场来调控其发光特性,进而拓展了发
随着宝石合成技术的发展,合成宝石的种类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增多,不同方法合成宝石与其对应的天然宝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因此合成宝石的鉴别成为宝石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之一。本论文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不同方法合成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以及相对应的天然宝石进行常规测试和光谱测试,对其拉曼特征峰进行拟合,并对半高宽进行分析,分析得出:1、天然钻石和
TiO2和K2Ti6O13,两种具有代表性的Ti-O基多功能半导体纳米材料。其中二者的一维结构纳米线因巨大的长径比、优异物理化学性质,已被成功广泛地应用于光催化、光解水和能源等领域,以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就现阶段看来,对这两种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控制备以及掺杂改性。对于这两种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其中二氧化钛纳米线的制备方法主要集中在水热法以及气相沉积法,但纵观其所有制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