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水稻纹枯病菌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和生物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能够产生菌核结构,其具有抗逆性与耐极端环境的能力,因而菌核在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菌核的特性,水稻纹枯病也成为生产上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  本研究首先从浙江省金华市郊区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抗水稻纹枯病菌的放线菌Sh-43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比对与分析,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生理生化实验结果表明,Sh-43菌株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其次,选取多种植物病原菌,测定Sh-43菌株的抗菌谱。实验结果表明:放线菌Sh-43菌株对真菌类的植物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效果;而对细菌类的病原菌总体拮抗效果较差。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为指示菌,测定了Sh-43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温度、普通光照和紫外光照的处理,Sh-43菌株发酵液均保持了稳定的抑菌能力;对不同的酸碱度,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比较敏感,随着酸碱度的增加,抑菌能力下降显著。  再次,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可溶性淀粉为最优碳源,酵母膏为最优氮源,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通过计算得到该菌株在可溶性淀粉30g、酵母粉1.5g、氯化钠0.5g、磷酸氢二钾0.25g、MgSO40.5g、FeSO40.01 g,蒸馏水1000mL,初始pH7.5,温度28℃,摇床转速200 r/min,接种量3%,培养96 h时活性最高,菌液的抑菌直径提高到30.76 mm。  第四,研究测定了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Sh-43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的生防效果。采用牙签嵌入法侵染4个水稻品种,并以方法1(保护措施)、方法2(治疗措施)、方法3(对照措施)分别处理水稻。结果表明:植株的相对病斑高率最大下降了30.17%,病情指数最大下降了29.58%,防效作用最高可达47.32%。对该试验研究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比较发现,方法1较另两种处理方法防效更优,其防效作用主要体现为对植物病害的预防效果。这表明在防治水稻纹枯病过程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最后,通过积累Sh-43菌株发酵液,按照萃取剂极性大小,选取四种有机溶剂依次萃取,检测各萃取剂中物质的抑菌能力,得到了溶解于乙酸乙酯萃取剂中的粗提物;将该活性物质进行硅胶柱层析,检测各馏分的抑菌效果,得到了溶解于二氯甲烷中的相对较纯的有效物质;再通过LH-20凝胶柱层析,用甲醇洗脱,得到纯的抑菌成分。经比对该物质为2,3-butanediol(2,3-丁二醇),分子式为C4H10O6。
其他文献
瘦素(Lepti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激素,由ob基因编码,由脂肪组织分泌进入血液,与一种短型受体结合后随血液循环跨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与特异性的瘦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电液全可变气门驱动系统方案。该系统主要包括驱动-制动循环器和模式转换器等关键部件,仅需要两个供油器和三个电磁阀,即可满足内燃机驱动和制动两种
期刊
  在4100QBZL柴油机上燃用生物柴油/F-T柴油混合燃料,对比分析B10(B10表示10%生物柴油+90%F-T柴油,以此类推)、B30、B100、 F-T柴油对柴油机性能与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会议
  本文对燃用F-T煤制油、甲醇柴油和乳化柴油三种替代燃料对柴油机润滑油状态和汽缸声发射信号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油液介电常数和水含量在线测量的方式,获得了替代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现象发现至今的三十多年间,各种制备SERS基底的方法被不断开发出来,虽然目前大多数方法制备出的SERS基底虽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但提供增强效果的金属
  在一台光学发动机上,结合缸压放热率分析、高速摄影和双色法等手段对植物油和柴油的燃烧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柴油,植物油滞燃期增长,最高燃烧压力下降,燃烧持续期缩
  利用纹影法,在定容燃烧弹中对直喷汽油机喷油器进行喷雾特性试验,对比了未积碳喷油器、积碳喷油器和物理清洗过的积碳喷油器在不同喷射压力下的喷雾形态、喷雾锥角以及贯穿
  为深入理解汽油类燃料两段压燃模式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本文采用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三维CFD计算软件KIVA-CHEMKIN对压缩比为18.5的柴油机燃用低辛烷值汽油G70H30的
会议
  对某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的润滑系统进行台架测试,测得各点的机油压力、流量,和温度等参数,然后根据实际润滑系统结构建立一维润滑仿真模型,在机油温度为90℃和140℃时进行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