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农村宅基地空间演变与功能变迁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侯冲村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外延,改变农村土地利用规模、形态与布局;城市产业转移与承接、城乡人口与资本等要素流动,带来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计方式、居住空间等的变动。作为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农村宅基地空间规模特征、利用形式与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长期以来,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忽视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包括农村宅基地规模不减反增,宅基地闲置和低效利用严重,宅基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布局散乱等,妨碍了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以此为契机,研究农村宅基地的空间演变和功能变迁,发掘和探讨农村宅基地空间扩张和功能演变规律,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乡村空间规划和管理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南京市浦口区侯冲村作为研究区,首先基于浦口国土局2007年和2012年展开的两次宅基地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侯冲村宅基地规模、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基于深度问卷访谈,研究了长期以来侯冲村宅基地内部利用形式与功能变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最后讨论了基于功能演变的宅基地管理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2007年-2012年,侯冲村宗均宅基地面积从96 m2增长到190 m2,增长了97%,户均宅基地面积从121 m2增长到222 m2,增长了83%。  (2)侯冲村宅基地演变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分户、并户、拆除六种类型,每种演变类型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各不相同。数量占比最多的宅基地演变类型为宅基地扩建,宗均宅基地规模最大的宅基地演变类型为宅基地并户,新增宅基地主要分布于村庄南部,拆除宅基地主要分布于村庄北部。  (3)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侯冲村宅基地利用形式和功能都经历了显著的演变,生产功能经历了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功能保持、少量商业服务功能涌现,农业生产功能基本消失、商业或工业活动功能大量涌现三个阶段;生活功能则伴随农民收入水平不断优化。其宅基地利用形式和功能变迁是农村发展政策、农民生计选择与生计成果、农村宅基地管理所共同驱动的结果。  (4)现行宅基地管理在实施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制度与法律不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内容未考虑农户实际需求。未来宅基地管理可考虑引导分户工作,办理权利变更登记,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户一户多宅和超面积问题;升级农村房屋户型设计,帮助农民改善宅基地居住环境和利用效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旨在以石家庄高新区的开发为例,考察和探讨地方政府在处理征地补偿安置实务中的所作所为。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征地补偿的现实状况,以及征地补偿安置相关理论和学说,接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课题。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下,宁夏大学党委努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宁夏大学继1993年被
To foster and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s among cancer researchers and physic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US)and China,the US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USCACA)
在公共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政府未来的政策目标以及政策目标的公共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但是,在政策问题构建中仍然存在着政
为解决单目图像中冗余像素点不利于深度神经网络快速完成深度信息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线段分类算法。对NYU-Depth数据集使用线段检测算法进行线段检测得到原始图像的线段特征图,通过数据预处理结合深度数据得到表征深度信息的线段集合及其标签,提出适用于线段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单目图像中深度线段的分类。通过在不同线段数目上进行多次多组对比试验,深度线段分类准确率达到73.50%。
早期血管老化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本文综述了有关早期血管老化的定义及其认识,包括早期血管老化的危险因子、早期筛查、干预措施等.为血管老化的早期干预、减少动脉硬化事件
本文基于未确知聚类理论,采用点面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秦皇岛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准确的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秦皇岛城市化
本文从知识和能力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师的信息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基于信息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职业倦怠是指因长期工作压力过大、无法达到工作预期、激励因素不足导致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职工产生了对工作的负面态度。当前,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