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偏向矫正训练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效应——首个临床双盲随机对照实验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抑郁认知理论,负性注意偏向在抑郁的发生和症状维持中具有因果作用。由此推论,通过矫正负性注意偏向或许能够作为一种治疗或减轻抑郁症状的有效策略或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自主设计计算机化的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程序,并检验该训练程序改善青少年抑郁症个体抑郁症状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方法:通过2阶段诊断访谈法,在2731名普通中学生中筛查出45名符合抑郁症诊断当前发作、无严重自杀倾向和其他精神障碍青少年(平均年龄:14.96,标准差:1.57,女性:55.6%)。通过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抑郁症青少年个体随机分配入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组(n=23)和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安慰剂组(n=22)。以点探测任务作为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程序的实验范式,训练程序包括两组不同任务,即中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neutral attention biasmodification training,neutral ABM)和正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positive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 positiveABM)。其中中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为初始的训练程序,以中性和抑郁相关悲伤词语配对作为训练材料,被试在两周内完成8次训练,每次训练包含320个trials,使被试的注意总是朝向中性刺激,远离负性悲伤刺激;正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为增强训练,训练时机为中性注意偏向纠正训练后第9周,以正性、中性和抑郁相关悲伤词语配对组成训练材料,在两周内完成4次训练,每次训练包括480个trails,被试注意总是朝向相对正性词语(即中性和正性词语),远离悲伤词语。2个训练程序实施前后,分别评估被试的注意偏向,同时通过临床访谈评估被试的抑郁症状个数和严重程度(他评),作为评估训练效应的主要指标;以被试自评的抑郁症状、冗思、特质  焦虑和自杀意念为次要评估指标;为评估注意和症状改善的长期效应,于中性训练后7周再次评估以上所有指标,以及中性训练后第8和12个月被试再次自评抑郁症状、冗思、特质焦虑和自杀意念。  结果:  (1)与安慰剂组比较,在中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后,训练组的抑郁症状个数显著减少(效应:Cohens d=0.60)  (2)与安慰剂组比较,在中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后第12月,训练组被试自评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减少(效应:Cohensd=0.97)。  (3)中性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后,训练组符合抑郁症诊断的被试(14%)显著少于安慰剂组(41%)。  结论:注意偏向矫正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青少年个体的抑郁症状,可作为治疗轻到中度青少年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土著民及少数民族也开始呼吁对本民族教育的自治权。加拿大印第安人作为本国的第一民族,长期以来为争取教育自治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印第
2012年5月6日,由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组织的“2012年煤炭企业财苑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会计师赵海龙参加论坛并致欢迎辞。中国煤炭 May 6, 2012, organi
本研究把一种在组织内被证明能有效改变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能有效增加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机会的辅导(mentoring)策略引入失业人员干预领域,旨在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和心理支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电化学腐蚀、盐雾腐蚀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研究ZnAl2、AlSi12和AlSiNi钎料的铝/钢钎焊接头耐腐蚀性.实验表明,母材和钎缝耐腐蚀性由强至弱
盛名天龙rn2006年10月15日上午8时,雄伟庄严的首都人民大会堂前方道路上,声势浩大的2006北京马拉松比赛将从这里起步.
高考是国家的一次选拔性考试,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显得特别重要。只有以教材、大纲、考纲为基础,在复习时抓住要领,才能达到
期刊
听觉分流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者们围绕听觉分流的形成是否需要注意参与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假设,即形成听觉
本文探讨了课程视角下的高校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当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
概略指出洁净手术室空调系统设计中在压力、温湿度控制,新风过滤器、回风口、加湿器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给出了基本满足(2000年送审稿)的洁净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遵循与量化研究不同的思维范式,对空巢家庭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目的抽样的策略,对9位空巢家庭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