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化浪潮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易和往来,并面对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问题。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了经济价值、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除去金融账户在内的所有交易,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实际性资源的转移与配置,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交易能力的关键指标。中国和美国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同时又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体,随着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其经济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据2013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消息,2012年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而美国则始终处于经常项目逆差的状态,其逆差数额正以巨大的增幅逐年上涨,从而中国也遭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诸多贸易摩擦与人民币升值压力。中美之间的经常项目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可能会对我国的长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中美两国经常项目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起点是经常项目的定义、相关决定理论以及文献综述。在第二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和经常项目的相关定义,并对经常项目下面所包含的子项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作者介绍了常用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包括“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以及跨时分析法,一般在对经常项目的研究中都秉承地运用了这些理论基础;最后,针对一些文献做了归纳和梳理,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为下面论文的展开做了铺垫。观察中国和美国经常项目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国经常项目收支的发展规律。在第三章中,作者分别对中国和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的历史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讨论和分析了中国在第一阶段(1982—1996年)、第二阶段(1996—2003年)、第三阶段(2004—2008年)、第四阶段(2009—2011年)的经常项目差额、总额及其子项目的变化情况,美国在第一阶段(1982—1990年)、第二阶段(1991—2006年)、第三阶段(2007—2009年)、第四阶段(2009—2011年)的经常项目差额、总额及其子项目的变化情况,得到了两国经常项目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经常项目总体上呈顺差状态,并有继续保持下去的趋势,而美国经常项目呈逆差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美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美国一直占据中心地位,而中国则是快速崛起的后起之秀。在对中美经常项目的历史进行回顾之后,作者对两国经常项目收支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造成两国经常项目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原因。在第四章中,我们搜集了中美1982—2011年间经常项目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两国经常项目的差额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顺差数额比美国的逆差数额要小的多,但是两国“一正一负”的对应关系以及近10年来的顺逆差比值的稳定上升,都暗示着两国经常项目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其次,对经常项目差额的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商品贸易差额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贡献最大,服务贸易差额对经常项目差额的贡献小得多,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的贡献最小。而美国的情况也基本与中国相同。再者,我们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中美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商品贸易商竞争力总体较强,但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商品上,且目前中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商品从大到小分别是杂项制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同时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较优势在最近几年逐年增加,相较外国具有劣势的产品则分别是动植物油脂及腊、非食用原料、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同时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在近几年持续处于极大的竞争劣势当中,并且这个劣势还在上升;反观美国方面,竞争优势商品分别是食物、农业原材料、化学产品,同时未分类商品的优势也开始在近几年逐年增加,处于竞争劣势的商品则分别是燃料、其他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矿产和金属。最后,我们对中美进出口服务的竞争力做了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行业总体处于劣势状态,而美国则在诸多服务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服务项目从大到小分别是建筑、计算机和信息、通讯;处于竞争劣势的服务从大到小分别是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运输、金融,金融服务虽在2011年出现改善迹象,但其不确定性仍旧很大,同时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旅游业已经连续三年呈劣势状态,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反观美国的情况,美国的竞争优势服务从大到小分别是金融、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旅游、建筑,同时通讯项目已经开始成为其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处于劣势状态的是保险、运输服务,同时我们还看到,作为八十年代开始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的劣势项目,并且这个劣势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五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先是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可持续性。不同于一般分析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方法,本文直接从经常项目的借方和贷方角度出发,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法,验证了借方和贷方将在长期内将保持稳定的均衡关系,并进一步得出了中美两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和逆差将继续持续下去的结论;然后再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两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做了因果分析,验证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之间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每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助长”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进一步扩大。长期内,两国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使得各自的经常项目收支进一步显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第六章中,首先,作者对上面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四点结论:(1)中国经常项目常年处于顺差状态,而美国情况则相反,两国取得的顺差和逆差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2)决定中美经常项目顺差和逆差的关键因素是商品贸易的顺差和逆差;(3)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主要依靠是食品、杂项制品、轻纺制品以及橡胶制品等商品的出口,而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则主要归咎于对矿产、燃料和其他制成品的大量进口上,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且优势可能逐渐减弱,中国的服务业总体上一直处于较低是水平,乞待改善;(4)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都将在长期时间里继续持续下去,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助长”,这个局面并非中国单方面原因。其次,根据上面四点结论提出我国存在经常项目顺差不合理扩大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对内和对外政策建议,具体在对内政策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促进商品和服务产业的合理发展;刺激内需,努力提升民众的消费预期,扭转经常项目顺差不合理扩大的趋势。在对外政策方面: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战略政策,同时促进贸易对象多元化;继续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更多地学习如何在当今国际秩序中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最后,指出了本篇论文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中国的统计是从1982年开始的,统计时间比较迟,且一些统计数据的缺乏,可能造成两国经常项目对比分析的不严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完成的,而美国的则是经常项目逆差可持续的显著性水平则是10%,美国的结论没有中国那般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