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合成了系列可聚合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氯化1-丙烯酰氧丙基-3-烷基咪唑盐[APCnim][Cl]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氯化1-丙酰氧丙基-3-烷基咪唑盐[PPCnim][Cl],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进一步研究了后者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热力学。采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方法,将[APC10im][Cl]分别进行与丙烯酰胺(AM)的二元共聚合,与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的三元共聚合,并对所得共聚物的相应性能进行了测定,具体内容如下:1、以咪唑、不同链长的α-溴代烷、丙烯酰氯、丙酰氯、3-氯丙醇等为主要原料反应得到[APCnim][Cl](n=8,10,12)和[PPCnim][Cl](n=8,10,12,14),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了目标产物。采用滴体积法测定了25℃下[APCnim][Cl]和[PPCnim][Cl](n=8,10,12)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较高表面活性且双键对[APCnim][Cl]的表面性能影响不大。测定了[PPCnim][Cl](n=10,12,14)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发现[PPCnim][Cl]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是自发过程,服从熵驱动机理;随着温度升高,胶束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其胶束化过程存在焓熵补偿现象。2、以自制的六甲基三(2-氨乙基)胺(Me6-TREN)做配体,2-氯丙酰胺为引发剂,铜粉为催化剂,H2O为溶剂,采用SET-LRP法进行了[APC10im][Cl]与AM的二元共聚以及与AM和NaAMPS的三元共聚,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品为目标产物。3、分别考察了二元共聚和三元共聚中反应时间、外加氯化铜、催化剂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ln([M]0/[M])和单体转化率均呈线性增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符合活性聚合特征。增加催化剂用量和加入少量氯化铜都可以提高聚合速率同时降低分子量分布指数,有利于可控聚合。升高反应温度之后,聚合速率加快但分子量分布也变宽。4、测定了单体组成、聚合物用量和特性粘数对二元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提高单体组成,絮凝效果增强;絮凝效果随聚合物加量和特性粘数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聚合物用量和特性粘数都存在一个最佳值。同时测定了三元共聚物的盐溶液性质,结果表明,其特性粘数随无机盐氯化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具有明显的反聚电解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