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冠梨果面褐斑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缺钙性生理病害,常发生于采收期前后。因其在果皮表面形成病斑酷似鸡爪,又被称为“鸡爪病”。钙随蒸腾作用进入在植物体内运输,由于钙具有难以移动的特性,在果实生长发育或贮藏期间常常表现出缺钙现象。在生产中常采用叶面喷施钙肥的方式进行补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发病率,但有时效果欠佳,表明可能存在除钙以外其他致病因素。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常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本文采用采后诱导试验及结合田间试验,研究果实生长发育期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对梨果实生理代谢、矿质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果面褐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采后诱导试验中,在发病果与未发病果中,相比对照处理,不同配施钙肥处理均显著提高果皮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且整个生长期施用的效果优于幼果期喷施。幼果期和膨大期施用钙肥配施甲壳素(Ca+D)显著提高了果皮的抗氧化酶活性,在发病果中,果皮POD、SOD活性分别提高26.98%和69.33%,PPO活性降低17%,表明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能够增强细胞壁的稳定性,提高果实抗性。不同配施钙肥处理均能够提高果皮钙含量,降低钾、镁、磷含量。在发病果中,整个生长期施用钙(Ca)及钙肥配施甲壳素(Ca+D)处理下,钙含量分别提高24%和23%,钾含量分别降低10%和16%,幼果期与膨大期施用Ca+D处理下,镁含量与对照相比降低13%。采后诱导条件下,不同配施钙肥处理有效降低果面褐斑病发生率,其中整个生长期施用Ca+D处理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果面褐斑病发生率显著降低82%。田间试验条件下,在发病果实中,花后105d时,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下果皮的POD活性最高,比对照提高53%,果肉POD活性比对照提高50%。果皮中PPO活性降低23%,果肉PPO活性降低15%,果皮SOD活性提高52%,果肉的SOD活性提高43%。花后125d时,经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后的果皮MDA含量降低34%,果肉中MDA含量降低31%。与对照相比,在发病果中,经过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后,果皮肩部钙含量增加48%,钾含量降低14%,磷含量降低20%,镁含量降低20%;顶部钙含量增加71%,钾含量减少14%,顶部磷含量减少20%,顶部镁含量降低17%。果肉中肩部钙增加17%,钾含量减少8%,磷含量减少20%,镁含量降低15%;顶部钙含量增加30%,钾含量降低12%,磷含量降低16%,镁含量降低17%。在发病果中,与对照相比,果皮中质外体钙含量经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后,分别增加9%,质外体钾提高37%,磷含量增加33%;果肉质外体钾含量增加48%。质外体磷含量较对照增加29%。经钙肥配施甲壳素处理后,果实发病率为11.11%,与对照相比,降低了 60%。综上所述,在黄冠梨生长发育期施用钙肥配施甲壳素效果最佳,可有效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及抗逆性,降低果面褐斑病的发生率,为缓减黄冠梨果面褐斑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