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发育相关免疫基因的筛选及PxCTL5基因功能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免疫反应与其生长发育时期具有相关性,不同的发育阶段昆虫抵抗病原物感染的能力不同。为探讨免疫反应和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小菜蛾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和可变剪接,筛选了小菜蛾免疫与发育的共同调控因子及差异基因,为探讨害虫免疫与发育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分子网络;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CTLs)是一类含有特异性糖类识别域(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CRD)的Ca2+依赖型模式识别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物并且可以启动免疫反应,在昆虫免疫与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Px CTL5基因的全长序列,以此为基础,在体外进行了高效原核表达,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分别利用q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细菌诱导后mRN 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模式;利用PxCTL5蛋白的凝集活性检测了对不同细菌的凝集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免疫与发育的相互调控作用提供了分子理论基础。为探讨免疫反应和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得了小菜蛾4龄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三个变态发育过程中的9个转录组。小菜蛾每个发育阶段获得的平均clean reads分别为16,266,300条,16,597,631条和16,275,979条;获得的平均碱基量分别为2,033,287,500 nt,2,094,632,500 nt和2,034,497,417 nt,每个样品测得2G的碱基量。4龄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得到新的转录本分别为1131、1474和1361个,可变剪切数分别为8854、14075和11793个,SNP位点分别为105197、160897和133363个。将小菜蛾三个发育阶段的转录组进行两两比较,运用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根据限定条件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4龄幼虫期-成虫期对比组,上调差异基因数为456个,下调差异基因数为223个;蛹期-成虫期对比组,上调差异基因数为449个,下调差异基因数为334个;蛹期-4龄幼虫期对比组,上调差异基因数为160个,下调差异基因数为365个。在这些差异基因中,免疫相关差异基因42个,包括模式识别受体基因,信号转导通路中基因,下游效应因子基因;发育相关基因40个,包括激素类基因、P450、caspase和bHLH(basic helix-loop-helixPer/Arnt/Sim)。在分析转录组数据和小菜蛾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小菜蛾C-type lectin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命名为Px CTL5,GenBank登录号:KY807084)。Px CTL5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243bp,开放阅读框(ORF)序列为672bp,编码223个氨基酸,含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204个氨基酸的成熟肽,预测成熟肽的蛋白分子质量23.66kDa,等电点为6.24。Px CTL5在34-205aa之间含有一个C-type lectins家族特有的172aa的CRD结构域,该结构域中含有一个QPD(谷氨酰胺-脯氨酸-天冬氨酸)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Px CTL5基因在各个龄期和组织均有表达,在成虫期处于高水平表达,主要表达组织为表皮。在血细胞,表皮和中肠中Px CTL5基因在mRNA水平上均能明显地被革兰氏阳性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诱导表达,分别在42h,18h和24h达到表达高峰。小菜蛾被革兰氏阴性菌Escherichia coli刺激后,Px CTL5基因的表达在血细胞,表皮和马氏管中明显上调,分别在30h,24h和18h达到高峰。为进一步阐明小菜蛾PxCTL5的功能,体外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xCTL5,在IPTG诱导下获得了高效表达,纯化得到了49 k Da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并成功制备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Anti-PxCTL5。利用抗体检测细菌诱导的小菜蛾四龄幼虫血淋巴,PxCTL5在蛋白水平上也能被革兰氏阳性菌B.thuringiensis和革兰氏阴性菌E.coli诱导表达,且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纯化的融合蛋白rPxCTL5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具有凝集作用,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的凝集作用最强。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了小菜蛾免疫反应与生长发育的相互调控关系及筛选了免疫发育差异表达基因;获得了Px CTL5的基因全长,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PxCTL5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侵染下的时空表达差异性,明确了在钙离子存在下PxCTL5对细菌的凝集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小菜蛾免疫系统和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分子依据,也为明确PxCTL5在害虫免疫防御致病细菌侵染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是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对各种干细胞进行深入研究是理解哺乳动物发育、生长机制的关键,也是将干细胞应用于临床再生
我们实现了苯炔和二氢吲哚-2-硫酮间的选择性S-芳基化反应。活性较高的Kobayashi苯炔前体成功得与硫胺化合物完成了选择性的S-芳基化反应,产率可达94%。该反应可以高效得合成
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现象,控制和减少CO_2的排放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针对燃煤电厂的燃烧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较高的能耗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针对碳捕集系统的工艺流程优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本课题基于新型陶瓷膜换热器,对富液分级流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降低系统再生能耗。本文建立了采用富液回收再生气热量的小型陶瓷膜换热实验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进入工业装备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变得愈发重要,再制造势在必行。为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我国政府实施了“以旧换再”补贴政策。并于2013年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于2015年开始实施“以旧换再”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废旧品回收和再制造。然而,由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
微藻具有固定CO_2能力强、光能利用效率高、生物质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故成为碳减排和新能源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发气液混合传质强、CO_2曝气直径小、藻细胞闪光频率高的微藻光合反应器是技术关键。本文研究开发了新型射流曝气旋流板式微藻光合反应器,利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溶氧/p H在线测试和高速摄像系统等对该光合反应器的流场结构、曝气气泡、闪光效应及混合传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射流曝
过渡金属氮化物和碳化物(TiAlN/C)薄膜由于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耐磨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常作为表面防护涂层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微电子器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领域。进一步提高TiAlN/C薄膜的性能如高硬、高韧、低摩、耐磨以应对更加苛刻的环境及延长服役寿命成为了研究者们一致追求的目标。在TiAlN/C薄膜中,Al对其性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Al在TiA
我们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由磁性材料邻近耦合效应诱导的具有Rashba自旋轨道耦合以及本征自旋轨道耦合的二维六角晶格的长程Ruderman-KittelKasuya-Yosida(RKKY)相互作用。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CO2的大量排放,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绿色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其开采利用对改善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及减少瓦斯事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氮气实验、核磁共振实验、多精度X-ray CT扫描实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工作,建立了煤储层精细表征模型及流体微观运移模型。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密度函数理论,揭示了研究区内马13井3号煤层孔隙结构以微孔发育为主,孔隙形态多为开放型的圆筒孔或平板孔;马62井3号
过渡金属碳化物(TMC)和氮化物(TMN)薄膜由于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耐磨、耐腐蚀、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一直以来被作为硬质保护薄膜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模具工业、切削刀具以及地质勘探等领域。随着机械加工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材料使用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于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薄膜材料的综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进一步提高其硬度和韧性并改善其摩擦磨损性能。一般情况下,材料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