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IgAN)是一类慢性进展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影响IgA肾病的预后因素含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两方面。2009年由国际IgA肾病协作组和肾脏病理协会共同制定发表的“IgA肾病牛津分级”(the Oxford 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将系膜细胞增生程度(M)、毛细血管内增生(E)、节段肾小球硬化(S)及肾间质纤维化或小管萎缩(T)作为评估IgA肾病预后的四个病理因素。新月体形成未作为影响IgA肾病预后的病理因素纳入牛津病理分级。新月体形成是IgA肾病病理改变的常见特征之一。但是对于新月体形成是否影响IgA肾病预后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牛津分级并未对此进行阐述。对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认知,多来自于新月体比例50%以上的IgA肾病患者,即新月体性IgA肾病。此类型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为主,伴肾功能快速进展,预后较差。但临床上该类IgA肾病患者所占比例偏少,占所有类型IgA患者的3.14%,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均参考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多数临床研究均排除了该类患者。然而,临床中IgA肾病伴新月体比例≤50%(即部分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对于该类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及中医辨证论治鲜有文献报道,西医治疗方面亦未有明确论述。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并分析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进一步评估此类型IgA肾病的预后情况,以期为中西医诊治提供一定依据。目的研究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肾脏病理特征以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不同比例新月体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候的差异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210例患者,除外4例新月体性IgA肾病,共纳入研究的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206例,其中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共115例,占总研究人群的54.8%。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两组间比较如下:1.1一般资料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前驱感染、肉眼血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病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部分新月体形成患者病程分布从3天至20年不等,中位数病程为7个月;不伴新月体形成组患者病程从6天至25年不等,中位数病程为18个月。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出现扁桃体肿大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1.2临床指标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血肌酐水平、IgA/C3比值显著高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eGFR、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UA、CHO、TG、LDL、血清IgA、补体C3、收缩压、血压分级及CKD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肾脏病理资料1.3.1肾脏病理类型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病理类型以局灶增生型、局灶增生硬化型为主;不伴新月体形成组病理类型以局灶增生型、轻度系膜增生型多见。两组肾脏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3.2 Lee分级伴部分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Lee分级重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分布在Lee分级Ⅲ级及以上;不伴新月体形成组患者分布在Ⅱ级及以上。1.3.3 Katafuchi半定量积分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炎细胞浸润积分、肾间质纤维化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明显高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1.4中医证候分布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中医本虚证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不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本虚证以气阴两证多见。伴与不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酗肾病患者中医标实证均以湿热证、血瘀证居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部分新月体形成与临床表现、肾脏病理、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115例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按照新月体比例分为A、B、C三组,其中新月体比例<10%为A组,共42例(36.5%);10%≤新月体比例<30%为B组,共56例(48.7%);30%≤新月体比例≤50%为C组,共17例(14.8%)。A、B、C三组间的比较如下:2.1部分新月体形成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1.1部分新月体形成与尿蛋白的关系不同比例新月体的IgA肾病患者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分级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C组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A组(P<0.05);且C组尿蛋白水平2、3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2.1.2部分新月体形成与肾功能的关系A、B、C三组eGFR、血肌酐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eGFR水平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B组SCr水平高于A组(P<0.05)。2.1.3部分新月体形成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A、B、C三组ALB、HGB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C组HGB、 ALB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间血UA、CHO、TG、LDL、血清IgA、补体C3、收缩压、血压分级及CKD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部分新月体形成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2.2.1部分新月体形成与Lee分级的关系A、B、C三组Lee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C组Lee分级显著高于A、B两组(P<0.05)。2.2.2部分新月体形成与Katafuchi半定量积分的关系A、B、C三组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随新月体比例升高,三组间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病变积分有升高趋势。2.3部分新月体形成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不同比例新月体的IgA肾病患者间中医本虚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随新月体比例升高,脾肾阳虚证型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标实证比较,A、B、C三组风热证所占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不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相比,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组肾功能差,Lee分级重,肾小管间质病变重;中医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标实证以湿热证、血瘀证居多。2不同比例新月体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中医证候如下:2.1IgA肾病患者随着新月体比例升高,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升高,eGFR、血浆白蛋白、HGB水平下降,Lee分级加重。2.2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与风热证有一定相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