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合成核壳结构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1989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一直受到材料学界关注,在航空航天和其它制造业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铝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与界面润湿性差、耐磨性能弱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间化合物核壳结构的增强设计,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核壳组织结构的制备工艺、核壳组织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铝基复合材料在干摩擦和海水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规律,揭示了铝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本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核壳结构增强设计,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铝基耐磨复合材料。核壳结构组织主要由Ni3Al、Ni Al、Al3Ni金属间化合物组成,其中核心组织为Ni3Al金属间化合物,壳层为双层结构(核心的次外层壳层为Ni Al金属间化合物,最外层为Al3Ni金属间化合物)。2.核壳结构组织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核壳结构组织具有较高硬度值(706 HV),添加15 vol.%Ni3Al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最高,约为248 MPa。通过分析压缩过程中表面裂纹的延展,发现裂纹在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中共有三种扩展模式。第一种是在铝基体和核壳结构之间产生裂纹。第二种是裂纹在核壳结构的壳结构上扩展,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裂纹在壳结构上扩展,另一种是沿着芯结构和壳结构之间传播。第三种是裂纹直接从核穿过整个核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裂纹在核壳结构中扩展比在基体相需要更大的能量驱动,核壳结构组织可以抑制裂纹的扩展,因此核壳结构组织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3.在干滑动条件下,核壳结构组织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与纯铝相比显著提升。在添加15 vol.%Ni3Al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形成的核壳结构组织条件下,复合材料在30 N达到了最优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74和6.45×10-5 mm3?N-1?m-1。核壳结构的形成降低了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这是因为核壳结构组织的形成改善了材料的性能,使得复合材料在与316 L钢球配副时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而与纯铝配副时主要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粘着摩擦需要克服较大的摩擦力,与之相比核壳结构组织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有效减少了粘着摩擦,摩擦系数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核壳结构组织中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高温软化性能。4.在海水环境中,核壳结构组织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与铝合金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添加10 vol.%Ni3Al的铝基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约为0.2),而添加25 vol.%Ni3Al的铝基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磨损率(约为1×10-6mm3?N-1?m-1)。海水环境中铝基复合材料的低摩擦低磨损行为主要归因于:(1)海水的润滑作用:海水在摩擦界面形成水膜,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2)海水的冷却作用: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被海水吸收,降低了摩擦表面温度,减弱了材料表面的软化现象,有效降低了粘着磨损;(3)核壳结构组织的强化作用。由金属间化合物组成的核壳结构组织增加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了粘着磨损;随着核壳结构体积分数的增加,铝基复合材料的磨粒磨损加剧,致使摩擦系数增加;而与核壳结构相比,随核壳结构体积分数的增加,较软的316 L配副磨损增加。
其他文献
铜/碳复合材料通常是以铜为基体,与碳质材料(包括金刚石、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作为增强相而制得的铜基复合材料。在基体中引入碳质材料能够显著提高铜/碳复合材料的强度、耐高温性、耐磨耐蚀性等性能,这种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铜/碳复合材料问世以来,铜基体与碳质材料的界面就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业界渴望铜能与碳质材料获得良好的相容性。然而,即便在过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结合了颗粒增强相高模量、耐磨性、耐腐蚀性、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使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以TiB2颗粒为增强相并结合Al-Cu基体合金,采用原位自生法制备的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最典型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其制备方法简便,不仅不需要大规模改变现有的设备,而且还实现了复合材料中TiB2增强相颗粒的尺寸达到纳米级别,使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运用在航
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抗磨损、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作为机械装备运动零部件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然而,由于两相原子结构、原子键结合类型和化学组成差异较大,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可靠性差,严重制约了其在机械运动部件中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基于三维连续网络结构设计理念,在探明结构参数对自润滑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和界面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
类石墨烯材料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可接触活性位点以及快速的层间离子扩散通道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电极材料。但是,类石墨烯材料也存在层状结构易于堆叠、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体积膨胀明显以及由于层间较大范德华力导致的离子扩散速率缓慢等缺点。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类石墨烯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工作从结构决定性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的层间距调控技术来调节类
传统铸造工艺的铸型制作一般需要模样或者模具,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未来市场对单件或者小批量铸件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制造的需求。增材制造工艺采用离散-堆积成形原理,具有柔性高、周期短的特点,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的铸型制造技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SLS(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A(Stereolithography)、3DP(Three Diamensio
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做为一种由谐振单元按周期性排列的方式组成的二维或三维结构,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航空航天、雷达以及卫星通讯等领域大放异彩,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论是军事技术领域还是民用科技中都有它广泛的用途。随着专家学者们对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微波EDA软件的开发,影响FSS工
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即具备铜合金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和高强度高硬度,又具备固体润滑剂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导电弓滑板、电刷、轴端接地装置和发电机集电环等方面。本研究以球磨混合法制备的Cu-Cr-Zr复合粉末为基体,采用Nb粉、铜包石墨粉、MoS2为增强体,使用直热法粉末烧结技术制备了不同Nb含量(0 wt.%、0.05 wt.%、0.15 wt.%、0.25 wt.%)的Cu-C
C/C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与碳基体所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具有高温强度高、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耐烧蚀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核能源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研究出了众多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如化学气相渗透法(CVI)、液相浸渍法、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VI)、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法(TG-CVI)、强制流动化学气相渗透法(FCVI)、脉冲化学
C/C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良好的高温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军事等科技前沿领域。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为ICVI法和液相浸渍碳化技术两种。其中ICVI法制备C/C复合材料容易“表面结壳”,一个材料制备周期内需反复机加工,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液相浸渍碳化技术需利用高压将树脂压入预制体内部,对设备要求较高,且所沉积的碳为“玻璃碳”,石墨化程度低,材料性能较差。为解决制
为了解决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广电解水制氢技术至关重要。但目前电解水制氢受到电极极化大,反应动力学慢的制约,使其制备氢气的能耗高,转化效率低。电极材料在电催化过程中,是电子传递的介质和催化反应发生的场所,开发高效且廉价的阴极电极材料,以降低析氢过电位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介孔引入、结构控制、表面改性等调控方法,对镍钴基硫化物及其复合电极材料进行有效的改性,以期望获得更高效的析氢电极界面。本